2011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為日本開拓團修建了一座公墓,這事兒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公墓的修建被很多人認為是美化侵略者,傷害民族感情,導致全國上下議論紛紛,甚至還有網友直接動手砸了紀念碑。這件事的核心人物,就是方正縣當時的兩位領導——縣委書記劉軍和文化局局長張宏良(后升任縣長)。那么,這兩位領導后來怎么樣了呢?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這件事的前因后果,看看他們最后的結局。
方正縣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部,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歷史上是個農業重鎮。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東北推行“移民侵略”政策,派出了所謂的“開拓團”到這片土地上開墾、定居。方正縣就曾駐扎過6個日本開拓團,總共4828人。戰后,這些開拓團成員沒來得及撤回日本,約1.5萬人集結在方正縣,其中5000多人因為饑寒交迫、疾病等原因死在這里。
到了2011年,方正縣政府決定為這些死去的日本開拓團成員建一座公墓,地點選在縣城東南角的中日友好園林。這座園林本來是居民散步的好地方,松柏挺拔、石徑蜿蜒,挺安靜的一個地兒。公墓的紀念碑用漢白玉和青石打造,耗資50到70萬元人民幣,碑上刻著“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幾個大字,下面還列了250個確認身份的日本人名字。揭幕儀式在2011年7月28日舉行,日本駐沈陽總領事松本盛雄還特意跑來參加,獻了花,發表講話說方正縣是日本開拓團的“靈魂棲息地”,這碑主要是給日本人悼念用的。
縣政府的初衷呢,說是為了“反思戰爭、教育后人”,還想通過這種文化交流吸引日本投資,拉動地方經濟。方正縣經濟不算發達,以農業為主,財政上一直有點緊巴巴的感覺,所以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搞點外資進來。另外,他們還要求當地商戶在牌匾上標注日文,比例得占30%以上,說是體現“友好”。但這事兒一公開,立馬就炸了鍋。
公墓剛建好沒幾天,公眾的反應就跟火山爆發似的。很多人覺得這是在美化侵略者,簡直是往民族傷口上撒鹽。日本開拓團可不是普通的移民,那是日本侵華政策的工具,直接參與了對中國土地和資源的掠奪。抗戰老兵、抗聯烈士后代都站出來發聲,說這碑是對中華民族尊嚴的羞辱,要求必須拆掉。網上更是罵聲一片,有人直言:“這不是紀念,這是給侵略者樹碑立傳!”
8月3日清晨,五名網友坐不住了,從河南、河北、湖南、江西等地趕到方正縣,直接用鐵錘和紅漆把紀念碑給砸了。他們自稱“湘軍五百”“飛天燕子”等,拍了傳到網上,瞬間火遍全網。這幫人說,他們砸碑是出于愛國心,覺得這東西不拆掉就是對歷史的背叛。警方把他們帶走問話,但沒過幾個小時就放了,這幾個人還拒絕在筆錄上簽字。
商戶那邊也炸了。政府要求牌匾加日文,大家心里一百個不愿意,覺得這不是“友好”,而是讓人難堪。抗聯老戰士和烈士后代還聯名發表聲明,要求為中國烈士立碑,而不是給侵略者修墓。這股民意洪流,讓方正縣政府徹底坐不住了。
面對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方正縣政府扛不住壓力,8月5日晚上連夜行動。重型鏟車開進中日友好園林,工人在黑燈瞎火里把紀念碑拆了個干干凈凈。到8月6日早上,紀念碑已經無影無蹤,拆完之后去哪兒了也沒人知道,縣政府也沒公開說,估計是怕再惹爭議。
拆完碑不算完,縣政府還趕緊發了聲明,承認修建紀念碑“未經充分論證”,程序上有嚴重失誤,表示要展開調查。后來調查結果出來,指認張宏良是主要決策者,他被免去了文化局局長的職務,調到縣檔案館當副館長,還受了黨內警告處分。中日友好園林也被暫時關閉,縣政府調整了相關設施,增加了抗戰歷史教育內容,強調中國受害者的犧牲,想平息民憤。
這事兒鬧到國際上也有了反響。一些外國媒體報道了這件事,批評方正縣政府的做法。國內的抗戰史學者,比如余戈,也出來說話,說開拓團是日本侵略的工具,根本不該紀念。全國上下開始討論怎么處理歷史記憶,既要有人道主義,又不能丟了民族尊嚴。
劉軍,1964年生,研究生學歷,1984年參加工作,加入共產黨后在地方政府一步步往上爬。2011年8月,他剛升任方正縣委書記,正好趕上這檔子事兒。作為縣委書記,他負責縣里的行政事務,包括文化和外事項目。公墓這事兒肯定得經過他的點頭,雖然具體操作可能不是他親自操刀,但這么大的決策沒他同意是過不了關的。
事件爆發后,劉軍沒受啥明顯處罰,反而仕途沒啥影響,2011年8月正式當上縣委書記。后來他繼續干了幾年,退休后過上了低調的生活,基本沒啥公開露面。這讓不少人覺得納悶:這么大的輿論風波,他咋還能穩坐釣魚臺?有人猜測,他可能是把責任推給了下邊的人,自己摘得挺干凈。
張宏良,1965年生,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早年在教育系統干過,后來調到文化局當局長。修建公墓的決定,主要是他拍板的。他當時是文化局局長,后來升任縣長,主導了這事兒的全過程,從設計到揭幕,都是他牽頭。紀念碑耗資幾十萬,選材講究,規格不低,顯然是下了心思的。
事件一出,張宏良成了眾矢之的。調查結果出來后,他被指程序失誤,直接免了文化局局長的職,調到縣檔案館當副館長,算是降級處理,還挨了個黨內警告處分。2015年他退休后,搬到哈爾濱住,也跟劉軍一樣低調了,沒啥公開消息。相比劉軍,張宏良算是吃了更大的虧,畢竟他是直接干活兒的,背了主要黑鍋。
方正縣政府在事件后學了個乖,趕緊調整策略。中日友好園林重新開放后,變成了歷史教育基地,加了不少抗戰歷史的展板,強調中國人的犧牲和抗爭。縣里旅游業受了點影響,但慢慢恢復了。經濟上,他們還是繼續招商引資,想拉動發展,但這回不敢再碰敏感話題了。
公眾對縣政府的信任度肯定是降了,不過通過這些后續措施,也算挽回了一點形象。這件事成了全國的一個教訓,提醒大家處理歷史問題得小心,別光想著經濟利益或者人道主義,把民族感情丟一邊。
參考資料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編. 《網絡輿情熱點面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