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山東在現代農業與智慧港口領域的 “雙線突破”,通過科技創新、政策協同和產業融合,形成了具有示范意義的發展模式,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數字技術重塑生產范式
智慧農業全鏈條創新
山東以 “科技強農” 為核心,構建起從田間到市場的數字化體系。雷沃智慧農場通過 AI 作物生長模型和無人農機編隊,實現玉米播種單粒率超 99%,作業效率提升數倍。
浪潮智慧科技的智能分析系統,結合遙感監測與氣象數據,使小麥產量提高 10% 以上,農藥和肥料利用率分別降低 20%-40% 和 20%-30%。
此外,濟南、青島、濰坊三大智慧農業試驗區,集成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成 532 家智慧農業應用基地,涵蓋智能溫室、無人生態農場等場景。
鹽堿地治理與生態農業
針對土地資源瓶頸,山東探索出 “檉柳 + 肉蓯蓉” 生態修復模式,在鹽堿地上實現畝產值超萬元。
濰坊濱海區通過耐鹽植物選育和循環水養殖技術,建成全國最大海水稻種植基地(5.8 萬畝),并發展 “智慧耕海” 模式,節約用水量達 80%。
政策與平臺支撐
山東省 “十四五” 農業規劃明確提出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和智慧物流體系。
省級財政累計投入超 20 億元支持設施農業升級,帶動社會資本 140 億元,培育出安信種苗、奧克斯奶牛等數字化標桿企業。
智慧港口:全球領先的技術標桿
自動化碼頭的顛覆性突破
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通過自主研發的 A-TOS 智能管控系統和 A-ECS 設備控制系統,多次刷新全球裝卸效率紀錄,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 62.62 自然箱 / 小時,較傳統碼頭提升 50% 以上。
董家口港糧食碼頭通過智慧海關與智能口岸融合,創造出 24 小時接卸 6.79 萬噸糧食的世界紀錄,效率提升 66%,單船節省成本近 8 萬元。
綠色與智能化深度融合
濰坊港建成全國首個 “零碳港口”,通過風光儲一體化能源體系實現港區用電自給,并推動氫能集卡、電能替代等技術應用,機械能耗降低 70%。
青島港還研發 “天和” 全域智能港口解決方案,涵蓋全貨種生產系統和供應鏈服務,實現從機械自動化向系統智能化躍遷。
國際物流樞紐功能強化
山東港口集團開通 230 余條集裝箱航線,通達全球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 年青島港貨物吞吐量達 6.61 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增長 7.6%。
通過 “綠色通道 + 框架吊裝” 模式,甘肅、陜西蘋果等農產品經青島港出口土耳其等市場,運輸時效大幅提升。
雙線協同:產業鏈的深度聯動
農業出口與港口物流的無縫對接
雷沃智慧農業的數字化生產與青島港的智能物流形成 “前端生產數字化 + 后端流通國際化” 閉環,預計帶動農產品出口穩步增長。
青島港在春耕期間開辟化肥運輸 “綠色通道”,2025 年接卸 5.5 萬噸進口鉀肥,保障糧食主產區農資供應。
資源循環與生態協同
山東土地集團將官路水庫剝離的耕作層土壤用于廢棄坑塘修復,實現耕地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濰坊港的 “零碳港口” 與周邊鹽堿地生態治理項目聯動,形成 “港口減碳 - 農業固碳” 的協同效應。
政策與技術的跨領域整合
山東省通過 “數字強省” 戰略統籌農業與港口發展,例如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與港口供應鏈系統的數據互通,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出口的全程溯源。
省級層面還設立農業農村現代化專項資金,支持智慧農業與港口冷鏈物流項目的融合創新。
未來展望:打造全球產業協同樣板
山東將繼續深化 “雙線突破” 戰略,計劃到 2025 年建成 1000 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和 10000 個鄉土產業名品村,同時推進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三期、日照港大宗干散貨智慧綠色示范港口等項目。
通過 “智慧農業硅谷” 與 “國際航運樞紐” 的協同,山東正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港口大省向港口強省跨越,為全國提供 “產業數字化 + 綠色國際化” 的轉型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