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的一天,河北省興隆縣荒地溝村的一位老農(nóng)婦去世了。
鄉(xiāng)親們只知道她的丈夫在抗戰(zhàn)時被鬼子殺了,房子也被燒了。她帶著唯一的兒子流落到這里。日子過得特別苦,甚至在冬天,還是光腳出門。另外,就是她生前總是裹著一塊頭巾,
鄉(xiāng)親們幫著她的兒子料理了喪事,在整理遺物時,大家發(fā)現(xiàn)老太太留下了一個破舊上鎖的小木箱。
難道,這里面有什么傳家寶?
當兒子用斧頭劈開后,鄉(xiāng)親們卻發(fā)現(xiàn)里面沒什么值錢的東西,除了一副老太太生前用過的老花鏡,還有兩個紙包。一個舊黃紙包里是一堆碎畫紙,另一個牛皮紙包里是一厚沓紙條。
可大家看到這些紙條上的內(nèi)容時,是大吃一驚!
而在六年后,一位中央領導親自找到了這位老太太的兒子,在得知老太太已經(jīng)去世時,這位領導險些哭暈在當場。
那么,這位老太太到底是誰?
難道她有著什么不為人知的傳奇經(jīng)歷?
冰兒
1943年1月21日的傍晚,八路軍冀東軍分區(qū)的李司令正在興隆縣五指山達峪村的司令部向部下布置對日偽的作戰(zhàn)計劃,突然,偵查員來了急報:鬼子和偽軍突然出動了足足7000人,已經(jīng)將整個村包圍得水泄不通,并死死封鎖了所有下山的路!敵人的企圖很明顯,那就是要一舉消滅被困在村里的300多八路軍指戰(zhàn)員。
千鈞一發(fā)之際,李司令果斷下令,燒毀了所有機要文件,并且把電臺全都綁好手榴彈,全體準備拼死突出重圍。
而就在此時,一個身懷有孕、裹著小腳的婦女氣喘吁吁地跑到了司令部。
大家定睛一看,這不是地下交通員朱殿昆的妻子~“麻利嫂”嘛。
沒等大家說話,“麻利嫂”就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別硬拼!后山有條小路,鬼子不知道,跟我從那走!”
一時間,李司令有點猶豫。而“麻利嫂”焦急地繼續(xù)說道:“我和老朱去砍柴的時候,爬過那座后山,有路!”
聽罷此言,李司令當機立斷,指揮部下們跟著“麻利嫂”立刻出發(fā)。
到過興隆縣的朋友都知道在1月份,這里已經(jīng)是滴水成冰。而且,當時還是大雪封山,北風呼號。
就是在這樣的寒冷冬夜,300多八路軍指戰(zhàn)員跟著大肚子的“麻利嫂”深一腳,淺一腳,聽著山下的陣陣槍炮聲,穿山越嶺,在崎嶇的山間小路艱難前行。
突然,一道足有幾十丈高的陡峭懸崖切斷了小路。
怎么辦?
“麻利嫂”讓戰(zhàn)士們都把綁腿解下來,系成好幾根長長的繩子,然后,她自己背著這些長繩,徒手拽著懸崖縫里的枯藤,攀巖而上。
爬到懸崖頂端后,“麻利嫂”把長繩的一頭都牢牢捆在山頂?shù)臉渖希硪活^則扔給下面的指戰(zhàn)員。
這一幕真是不得不讓人感嘆:中國婦女能頂半邊天!
就這樣,300多八路軍指戰(zhàn)員靠著這數(shù)根長繩,全部攀到了懸崖頂。而此時,“麻利嫂”卻累得癱軟在地。
休息了一會兒之后,她打起精神,站起身,在戰(zhàn)士們的攙扶下,繼續(xù)帶著部隊在茂密的樹林和無數(shù)巨石交錯間的“小胡同”穿行。
大家翻過“烏龍脊”,滑下“大椴洼”,又蹣跚前行了十幾里,終于在午夜時分抵達了黑河谷底。
部隊安全了,可在大家踏上谷底的冰凍河面時,意外發(fā)生了!
只見“麻利嫂”突然一聲痛苦的呻吟,摔倒在地。當一位姓于的班長趕快上前,準備扶住她時,卻聽到了一陣呱呱的嬰兒啼哭。
原來,“麻利嫂”因為勞累過度,早產(chǎn)了。
見此情形,李司令趕忙讓戰(zhàn)士們圍城一圈厚厚的人墻,給大嫂和孩子擋住寒風,并打開手電照明。
“麻利嫂”則利落地轉過身,一口咬斷了孩子的臍帶。一名戰(zhàn)士則立刻用兩件大嚴嚴實實地包裹住孩子。其他戰(zhàn)士也紛紛解開背包,用3條棉被把大嫂裹緊,并抬上擔架,繼續(xù)向北溝急行軍。
天快亮的時候,隊伍到達了五鳳樓山下的一個小村子。在一位老鄉(xiāng)家,戰(zhàn)士們輕輕掀開大衣,發(fā)現(xiàn)剛出生的小男娃還在呼呼大睡,頓時,全屋的人都笑了。
看到母子平安,李司令終于長出了一口氣。他非常內(nèi)疚地對“麻利嫂”說道:“大嫂,都怪我沒注意,沒看出您已經(jīng)快要臨盆了,讓你受了這么大的苦,我向您道歉!”然后,他代表全體指戰(zhàn)員,向這位英勇無畏的婦女深深鞠了一躬。
臨別時,“麻利嫂”請李司令給孩子起個名字。
李司令思忖片刻之后,深情地說道:“孩子出生在冰上,就叫‘冰兒’吧!這也是讓我們子弟兵永遠記住群眾們的無私支援!”
隨后,在與“麻利嫂”依依惜別之后,李司令率領部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而唯一遺憾的是,因為戰(zhàn)事緊急,李司令只記得大家都稱呼這位婦女為“麻利嫂”,卻不知道她的真名。
而他也萬萬沒想到,和“麻利嫂”的這一別竟然永別。
那么,這位“麻利嫂”的真名到底是什么呢?
窮苦女人
這位“麻利嫂”的真名叫張翠萍,出生于1912年,老家是興隆縣北營房鎮(zhèn)。因為為人爽快,能干,所以,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為“麻利嫂”。
八路軍脫險之后,因為有漢奸告密,撲了個空的鬼子和偽軍便經(jīng)常到五指山附近搜捕給李司令帶路的人。
張翠萍后來不幸被捕,鬼子對她是嚴刑拷打,甚至把她的頭發(fā)大把大把地拔下來,要問出八路軍的下落,可她咬緊牙關,什么都沒說。
后來,張翠萍被放出來后,便一直戴著頭巾,掩蓋自己的傷痕,并帶著冰兒東躲西藏,很多時候,她甚至連親兒子的名字就不敢叫。更令人淚目的是,1945年4月19日,她的丈夫朱殿昆在為八路軍送信的路上,被鬼子殘忍殺害了。
解放后,張翠萍獨自帶著孩子種了點地,過著半年有糧,半年吃糠咽菜的艱苦日子。
1960年,她又和兒子一起搬到了離老家200多里的鷹手營子附近的荒地溝,搬家時,她窮得甚至連一副完整的碗筷都沒有。
她住在荒地溝的20多年里,鄉(xiāng)親們只知道她是個苦了一輩子的小腳老太太。年輕時,她的丈夫被鬼子殺了,房子也被燒了,最后這孤兒寡母流落到當?shù)亍?strong>最苦的時候,她甚至連褲子都沒有,冬天下大雪,她沒有鞋,是光腳出門。
可即便如此,張翠萍始終沒向任何人提過自己救八路軍的事跡,也從來不和任何人說自己的丈夫是為了革命而犧牲的英雄,更沒跟政府提過任何要求。
后來,朱殿昆在1984年終于被追認為烈士,具體原因,看了下文就了解了。
1982年3月23日,苦了一輩子的麻利嫂病逝。彌留之際,她把給八路軍帶路的往事和“冰兒”這個小名的來歷,都告訴了在鐵廠當工人的兒子~朱海清。
沒錯,朱海清就是冰兒。
在整理張翠萍的遺物時,朱海清和鄉(xiāng)親們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破舊、上鎖的小黑木箱。
如本文開始時所述,在木箱里有老人的一副老花鏡、一堆碎畫紙和一厚摞大小不一的紙條。
村里的文化人把碎畫紙拼完整之后,大家定睛一看,原來是朱殿昆在犧牲前留下的地下交通圖,在這其中就有張翠萍當初帶著八路軍突圍的那條路線。
而另一包的紙條則是將近100張欠條,都是在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游擊隊和我黨的縣區(qū)干部在朱家吃飯后,留下的欠條,合計起來,欠糧足有7000多斤!
見此情形,在場的人無不唏噓、感嘆。
要知道,在建國后,我國的各級政府曾多次發(fā)出公告,通知有這樣欠條的鄉(xiāng)親都可以把欠條兌換成小米。而張翠萍的這些欠條在那時足足可以兌換7000斤!
7000斤呀!
可這位老人卻從來沒有向政府張嘴!
這是怎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婦女!
想起她在田里佝僂的身影,想起她平時里的節(jié)衣縮食,想起她在冬天光腳出門,在場的朱海清和鄉(xiāng)親們無不潸然淚下。
其實,張翠萍至死都不知道的是,李司令也從來沒忘記過她。
那么,這位李司令到底是誰呢?
革命情誼
這位李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運昌同志。
1949年3月,在熱河擔任省委書記、政府主席、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的李運昌同志在一次省代表大會期間,特意找到了興隆縣的縣委書記,拜托他在五指山附近地區(qū)尋找張翠萍。但是,他能提供的線索,也只是人們稱呼張翠萍為“麻利嫂”,她的兒子叫“冰兒”。
限于當時的條件,這次尋找始終無果。
1983年到1984年期間,李運昌同志又先后委托自己的老部下~在承德地區(qū)擔任要職的趙錫廷同志以及承德黨史辦的主任李景珍同志繼續(xù)尋找“麻利嫂”和“冰兒”。
1985年除,李景珍同志來到興隆,將尋找“冰兒”的任務交給了縣黨史辦的副主任佟靖功同志。
經(jīng)過了3年的艱苦尋找,佟靖功同志在查遍了整個興隆縣10幾位 “冰兒”、“霧兒”和“雪兒”之后,終于找到了已經(jīng)45歲的冰兒~朱海清。
當?shù)弥业奖鶅旱南灿嵑螅?0歲高齡的李運昌同志親自從北京趕到承德,在1988年4月17日的早晨9點,終于見到了自己苦苦尋找了45年的冰兒。
李運昌(右2)和朱海清(右1)
見面后,老司令一把摟住朱海清,是百感交集。而在得知“麻利嫂”已經(jīng)在6年前去世時,老人家差點暈倒在現(xiàn)場。后來,他深情地說道:為了給我們帶路,“麻利嫂”的頭發(fā)都被鬼子拔光了。你們看看,百姓是多么支持我們的抗戰(zhàn),他們的英勇事跡足能寫一本書!
在此后的歲月中,兩個革命家庭始終聯(lián)系往來,保持著深厚的情誼。在臨終前,李運昌同志還叮囑自己的子女,如果自己去世,一定要保持和朱海清一家的聯(lián)系,不能把人家忘了。
而朱海清和母親一樣,始終過著平凡的日子,因為兩個閨女都已經(jīng)出嫁,所以,在退休后,他一直和老伴一起生活,住著兩間在當?shù)刈钇胀ǖ睦鲜酵叻?。他老伴兒身體不好,朱海清的退休費基本都用在給老伴兒看病上。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向政府提過什么要求。
這就是我們勇敢而淳樸的老根據(jù)地鄉(xiāng)親。他們的人生看似平凡,但卻將在歷史的豐碑上永遠綻放著不朽的光芒!
素材來源:
中共河北省委共產(chǎn)黨員雜志社丨老一輩革命家與老區(qū)人民的魚水情緣
日喀則市直機關黨建丨【黨史故事】李運昌:與人民群眾結下深厚情誼
河北新聞網(wǎng)丨抗戰(zhàn)記憶:興隆“麻利嫂”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