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地效飛行器的首張完整照片已經曝光,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是我們首次全方位目睹這架神秘的地效飛行器,在最初的照片中機頭部分被遮擋。在那張照片中,這架采用飛艇式機身的飛行器停泊在渤海海域的渤海的一處碼頭上。
本文是美國《戰區》網站的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Tyler Rogoway,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為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在分析從我國網絡平臺流出的照片后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里海怪物
正如我們多次討論過的,蘇聯曾因開發和實用化“里海怪物”大型地效飛行器而聞名。雖然這種技術和戰術構想未能大規模普及,但如今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大型地效飛行器的“復興”。這種飛行器能夠在水面上方的稠密空氣層中高效快速飛行(多數也具備高空飛行能力,但效率較低)。美國也正在開發類似的“自由升降機”,旨在向廣闊的太平洋偏遠地區投送重型物資、人員與裝備,從而在未來大規模戰事中緩解五角大樓面臨的后勤難題。
AG600
至于中國目前測試的這架地效飛行器,整體尺寸與新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大致相仿,后者設計用于在南海地區執行補給、搜救等任務。
這架地效飛行器借助海面稠密空氣層實現低空飛行,既能增強升力降低阻力,又可規避陸基或海面雷達的探測。由于本質上是飛機,因此不會像水面艦艇那樣容易受到水雷、潛艇等水下威脅的影響。當然,在高強度對抗環境中,地效飛行器的生存能力有限。但若爆發沖突,此類地效飛行器可以在為偏遠地區提供后勤支持、墜機人員搜救等領域發揮獨特價值,甚至在爭奪制海權和反潛作戰方面也可能具備一定潛力。
圍繞這架地效飛行器最大的爭議是動力系統,起初有人分析稱采用噴氣推進。從尾部拍攝的照片似乎支持這一猜測,但當時我們認為這還不是定論,因為螺旋槳可能尚未安裝。不過,從排氣口的尺寸來看,似乎又超出了普通渦槳發動機的規格。這次曝光的正面視圖也無法確認動力形式,發動機艙前部似乎有主軸或某種尖頭裝置,表明可能是螺旋槳驅動。此外,上方也有進氣口,如果采用噴氣推進,那么每個發動機艙就有兩個較大的進氣口,這顯得有些反常。也不排除采用混合電力推進系統的可能,這對地效飛行器來說很有意義。
從整體結構看,這架地效飛行器采用了大型一體式V形尾翼,機翼兩端配備了大型浮筒,機身中部似乎裝有較小的浮筒。機頭或許是最具特色的元素,外形似乎經過了現代氣動優化。這架地效飛行器很可能大量使用復合材料結構,從而減輕重量、改善氣動性能,并順帶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我們還看到它具備水上飛機典型的階梯式結構和開放式側艙門,這對于運輸貨物或救援人員來說非常實用。
自由升降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架地效飛行器很可能是一個用于測試各種設計理念的技術驗證平臺,也可能是縮比模型,或用于為大型地效飛行器提供基礎設計驗證。值得一提的是,它與美國正在研發的“自由升降機”超大型地效飛行器有不少相似之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