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責任人。
hi,我是貓。
擁有主體性最具象化的體現就是你從過去由情緒主導、由主觀喜好主導的行為模式轉化為責任思維,時刻謹記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這樣的人很難說還有什么事情是可以擺布你,什么外部因素是能困擾你的,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基于你當前的能力、你的業力、你的愿力所導向,別人在怎么說,也無濟于事。
一個恢復主體性的人,他很快就能走上有選擇權的路上,只是時間差的早晚而已。
很多人覺得主體性跟自私互為子集,沒太多差別。我認為,自私往往都是他者言論,而人性本質里面這一點很難回避。一個整天把自私掛在嘴上的人,其實往往帶來的傷害性最小,而恰恰認為自己無私的人,其實才包裹著自私內核,殺傷力卻極大。
承認自己人性自私的一面,即人做任何的事情都是為了反哺自己,這沒什么不好。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會自動有邊界感,尊重就會產生,反而大家更能和諧相處,互相敬畏。
主體性也好,自私也罷,如果當事者有能為自己承擔風險跟代價的能力,那么這就是個人造業個人擔。我是在勸大家在這個原子化的時代,繼續我行我素,活成孤島嗎?
并非如此,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認真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的能力、業力跟愿力三者能否支撐自己走到想去的那條路上。
任何一種選擇都不能是自己空想,幻想出來的,而應該是自己拿籌碼去交換來的。
越來越認為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觀點和視角都是基于當下自我的一種投射,你現在能量的強弱、心力的大小,影響著你選擇用什么視角,選擇怎么看待別人。
能量跟心力弱的時候,人就習慣于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很容易漠視自己當下的感受。
典型的表現就是,在與他人相處中,一旦出現僵持不下,對方不悅的情況,這時候就會自動開啟自我施暴按鈕,分析對方的動機,猜測對方是怎么想的,最終把一切結果產生的原因歸納為自己的疏忽、自己沒做到位、自己還做得不夠好。
好像最終一切出口都對準自己才會罷休。
分析別人可以,但是過度分析別人,把自己也牽扯進去是一種暴力,你是在把自己的情緒、能量、心力等都跟著一起搭進去。
別以為這看似很善解人意,在共情他人,其實是讓渡自己的主體性,把自己無形中放在了分析里面,反而和稀泥,搞得自己更內耗。
注意,過度分析他人和共情力是不同的。
兩者看似都在換位思考,但前者卻是把“我”放在里面,而后者著重是從他人處境、他人視角中理解客觀世界,理解規律變化,這里面是沒“我”的。我們強調習得共情力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理解這個世界多一個視角跟維度,但不是為了讓你把自己扔進去,在里面遭受傷害的。
不同視角是為了帶給自己啟發,不是為了歸罪,更不是試圖為他人開脫。
一個人長期習得這個能力也是為了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不會隨波逐流,但也不是完全從自我出發,而是借由別人的不同,感受人性、世界的差異。
每個人都可以從一段關系、遇見的人、經歷的事情中,通過對撞、沖突去照見自己,了解自己。想要的部分吸收學習,不想要的部分,就舍棄,最后修修剪剪,沉淀出自己的體系,向著一個更好的自己去發展。
而過度分析別人的動機無法讓你搞清問題本身,還會讓你陷入想太多的陷阱,阻礙了自己的行動力。每當我們把這種分析帶入他人的時候,就會造成行動遲緩,而忽略行動勝于分析。
比如跟伴侶吵架花時間在揣測對方為何會忽略你?但實際上都不如直接溝通,用行動代替猜忌。比如職場上領導的一個動作跟言語,自己就八百個心思,都不如好好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你不需要過度分析他人,只要觀察別人的行為,看清楚這種行為造成的結果,自己借鑒參考學習即可。共情力是很好的品質,但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拱手相讓。
尤其是高敏感的人,學會正確的共情,換位思考,放過自己。
把自己放下了,天地就寬了,腦中只有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感受如何?自己該怎么做?
第二期內容訓練營8月11日正式開啟,有意向的小伙伴提前關注小號詳詢了解。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