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因為有著極為高明的處世之道,時常被大家稱為“鬼才”。
有人評價道,他波瀾不驚的表象下,往往藏著深不見底的智慧;
他一笑而過的態度里,通常都是悟透人性的清醒。
仔細觀察丁元英的做事方式就會發現,不管處理什么問題,他大多時候都保持著一個原則:
不爭不辯,少言為貴。
面對周圍人的誤解,他不會多做解釋,也不屑跟人講太多道理,因為他清楚:
認知不同,無需爭執。
若是遇上旁人的質疑和刁難,他也是淡定應對:
“你們請我說我就多句嘴,不請我說我就閉上嘴。”
究其根本,這些細節其實反映的正是行走于世間,必須趁早領悟的四字處世經略:
事以密成。
很多時候,一個人就是毀于“嘴太快”、敗于“說太多”。
學會穩住自己,管住嘴、守住心,是生活越過越好的關鍵所在,也是成事的必要條件。
中年以后,盡量不要和別人聊這8件事,避免給自己挖下深坑、擾亂生活平靜。
老話說得好:
家丑不可外揚,智者守口如瓶。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卻很難如俗語中所說的那樣,將自家大小矛盾關在家門里。
你永遠不知道,隨口吐槽的一句話,無心說出的一句抱怨,會在“一傳十、十傳百”后變成什么故事。
也永遠無法預料,親人之間的情分,會在旁人的挑撥離間后,造成什么樣的結局。
各家有各家的隱秘,誰家鍋底都有些不為人知的灰。
出門在外,別再把自家矛盾當作聊天話題說與人聽。
旁人終歸只是看客,無人知曉你真正體會到的冷暖。
不要因為一時的怨氣,在外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家人;
給家里留下常年無法消除的隔閡,給自己攢下無法抹去的悔恨。
自己家的事,關起門來解決,多一點耐心地溝通,才能守住家庭的和氣,讓幸福延綿不斷。
莎士比亞說:
“錢是一根偉大的魔杖,隨隨便便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模樣。”
事實的確如此,當金錢擺在面前時,通常促使改變的,不僅是事情的性質,還有每個人的性情變化。
利益當前時,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人心也會隨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古至今,很多故事都在一遍遍驗證“財不外露”的重要性,也因此給無數人上了生命中重要的一課。
人生在世,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系,更不要自以為關系好,就在人前隨意討論自己的財產明細。
最無奈的就是,因為低估了人性的陰暗面,而在言語之間給自己埋下隱患。
輕則激發他人的嫉妒,為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重則吸引小人的算計,讓生活產生源源不斷的風雨。
真正聰明的人,早已收獲了自我保護的生存智慧,不炫耀、不攀比,安穩地度過這一生。
與人交往,如何做才是最得體的待人方式?
古語中總結的很好:
“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一個人最基本的教養,就是在背后不說人是非,在人群中不論他人長短。
社交場合中,每個人對他人的認知,往往都受限于觀察視角,你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卻無法得知旁人切身的遭遇了什么。
所以,認識一個人,也容易陷入“歸因謬誤”,而忽略背后沒有看到的那部分真相。
在這種情況下,隨口的一句評價,都有可能給對方帶來數不盡的輿論風險,給彼此之間的關系造成不可彌補的裂痕。
愚者習慣卷入是非,智者深諳止語修心。
真正自在的人生,從遠離是非,不隨意評價他人開始,心干凈了,生活就清凈了。
人生路上,難免遇到各種各樣與自己觀念產生分歧的人。
有人喜歡蘋果,也會有人愛吃梨;有人看重感情,也有人較為涼薄;
有人追求細水長流的安穩日常,也有人熱衷于轟轟烈烈地度過一生。
人與人的性格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所經之事不同,最后形成的認知和三觀也自然有所差異。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細看,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境遇相差太多,所以彼此無法理解。
兩個人認知、三觀差異太大的人,爭論越久,越消耗彼此心力,最終傷人傷己,也得不到一個令彼此都滿意的結果。
與其糾纏不斷、爭執不停,不如試著尊重對方;
保護好自己的心力,專注于自身生活就好。
就像哲學家康德所說: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后半生,做一個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人,活得足夠通透,人生中才會看到更多的風景。
之前看主持人大冰的一場直播時,他講到一個殘酷現實:
“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愿意為你高興的人,不會有幾個。
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太希望和自己平行的人,不論是年齡平行,還是社會位置平行。
甚至同樣住一個小區,或者同樣一個班畢業的,都不太希望別人過得比自己好。”
這些話聽起來很扎心,但人性就是這樣,有的人不一定會嫉妒遠處的光亮,但會嫉恨身邊人的光鮮亮麗。
當你把未來的計劃告知他人時,不僅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干擾,還會給自己加上過于沉重的壓力。
當你準備做一件事時,靜悄悄去做就好,不要四處聲張,免得受到他人影響,擾亂自己的心神。
每逢大事須有靜氣,沉下心來,踏實做事,是成事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收起那些多余的分享欲,學會適當屏蔽外界雜亂信息;
心足夠安定,言語足夠謹慎,事事自會順順利利,人生才能走向上坡路。
始終記住:
沉得住氣,方成大器。
不知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總覺得跟剛認識的朋友相見恨晚,于是不加掩飾的訴說自己的心事,沒想到自己的真心話,卻變成了人群中的笑談。
樓下新搬來的鄰居,散步時偶遇過幾次,閑聊時便把自己的家底都告訴了對方,最后卻給全家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危險。
人際關系就是如此,你掏心掏肺對待一個人,或許會換來一生的知己,但也有可能換來此生難忘的教訓。
有多少時刻,你一片真誠的全盤托出,最后變成了深夜時輾轉反側的悔恨。
未曾看清一個人時,不要急于打破分寸,亮出底牌。
明智的社交智慧,在于把握好分寸,守好自己的底線。
對泛泛之交,保持禮貌與尊重,聊些輕松的話題;
對逐漸熟悉的人,隨著信任的建立,再慢慢分享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信任像老茶,需要時間的沉淀;
深厚的情誼如煲湯,得用文火慢慢熬。
記住,所有值得珍惜的關系,都經得起等待。
畫家竹久夢二提出過一個深刻觀點:
“總是掛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人很容易被自己說出口的話所催眠,我多怕你總是掛在嘴上的許多抱怨,將會成為你所有的人生。”
你總說什么樣的話,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生活節奏。
尤其是在解決一件難事時,把目光和精力都用在抱怨上,而不是用心處理問題,最后就會被自己的怨言困住,也會讓他人反感。
不管遇到大事小事,總是習慣抱怨連連的人,也會讓共事之人覺得不夠靠譜;
對其辦事能力產生懷疑,從而斷了自己的后路。
當你做事足夠樂觀,凡事積極向上的時候,就會發覺,眼前的所有事情都會變得簡單,隨之迎刃而解。
所以很多時候,困住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
前行路上,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冷靜,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也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什么?
網上有個高贊回答寫道:
“清楚的明白,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永遠不要指望別人能真切體會你的痛苦。”
當你反復傾訴自己的病痛時,一開始或許別人會對你抱有同情,次數多了,就會被視為“負能量來源”。
也許原本是一個很小的健康問題,但卻被旁人添油加醋的傳播,最后若是被一些抱有惡意的人利用,就會成為攻擊的利器。
而且頻繁談起健康隱患,也會加重心理負擔,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痛苦。
有些苦,不必逢人就訴;
有些難,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健康是隱私的一部分,更是人生的基石。
守好健康的最好方式,不是逢人便說,而是用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的健康意識等塑造它。
生病之時,靠傾訴得到旁人的寬慰,不如趁早自救,用正確的方式,找到生命的出口。
古訓講到:
“君子有四不為。
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君子不茍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總結來說,其實就是:
謹言慎行,管好自己。
止語,是處世最上等的智慧;
修心,是人生最高級的律己。
人生下半場,學會適時閉嘴,管好言行,諸事皆可成,日子自然越過越好。
點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枳為橙,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