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葛慧君
瘦削的身材,略微佝僂的肩背,黝黑的皮膚……6月25日,來自河南省濮陽縣文留鎮銀崗村的建筑工人劉詩利,像往常一樣走進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看書。
這里正在舉辦著一場新書分享會。衣著樸素、滿臉皺紋的劉詩利在人群外圍徘徊,雙手搓著衣角,神情中帶著猶豫與渴望。得知其在北京打零工、快60歲依然愛讀書,作家陳行甲主動贈書并在扉頁留下電話號碼。簽名的同時,他再三叮囑:“大哥,記得聯系我。”
收到贈書的劉詩利驚喜交加,滿臉過意不去,陳行甲則回應:“你是我書寫生涯得到的最高褒獎。”
這個溫暖瞬間被鏡頭捕捉,劉詩利也走進網友們的視野。
“那天剛好工地休息,我就想著到書店看看書。”劉詩利表示,是在麥收結束后來到北京務工的,平日里,他凌晨5點就要到北京馬駒橋勞務市場找零工,一般以綁鋼筋、打混凝土等體力活為主,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9點,中午休息一個小時,每天收入有兩三百元。
沒找到活的時候,劉詩利就愛往北京圖書大廈跑,有時候干活累了,他也會給自己放一天假去看看書。
“我喜歡詩詞。”劉詩利說,“那么短小的句子,用最簡潔的話就能講出好多大道理,我可喜歡看了。”除此之外,劉詩利還喜歡翻閱字典、詞典和與工作相關的工具書。
“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日常的重要消遣,我不懂的東西,通過讀書就弄懂了。通過讀書,我掌握了很多信息、知識,甚至我的一些觀念、認識,都提高了。”劉詩利說。
今年58歲的劉詩利已經在外務工20余年。1985年,劉詩利成為當地的一名民辦教師,教語文和數學,一干就是11年。1996年,為了提高收入養家,劉詩利離開教師崗位,開始了種地和外出打工兼顧的生活。
近年來,劉詩利輾轉濟南、太原、青島、北京等地的工廠、工地,農忙時還要返鄉幫忙。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未磨滅他對閱讀的熱愛,每到一地打工,劉詩利都會尋找當地的圖書館。
不僅自己讀書,劉詩利也會經常提醒兩個孩子多讀書。“他們現在都工作了,但我總希望除了掙錢,也要多吸收一些精神財富,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物質以外的事情上。”
“腳踩泥濘卻依然仰望天空”“沒有文憑有時候不代表沒有文化”“世上沒有白走的路,人生沒有白讀的書”……走紅后,不少網友紛紛為劉詩利點贊,并有熱心網友想為他提供幫助。
對此,劉詩利很感動,“大家關注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產生了共鳴。”劉詩利說,閱讀讓他感受到了作為勞動者的尊嚴。同時,他也婉拒了網友的物質幫助:“誰的錢不是辛苦錢?我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這就足夠了。”
對于基層勞動者在閱讀方面面臨的諸多困境,劉詩利提到,帶書打工不方便、住處沒有藏書空間等問題,是很多工友的普遍困擾。“工友們接觸書籍的方式有限,主要是去圖書館或者書店,但由于工作時間和場所的限制,并不方便。”
“希望未來城市圖書館和書店場所能在開放時間、座位設置、書籍類型等方面更加貼合農民工群體的需求。”劉詩利表達了自己的期望。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