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物質性創作還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嗎?
7月5日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揭幕的“第三屆當代雕塑 ? 油畫青年推介展”上,12位青年雕塑家和24位青年油畫家用作品作答,展示當代雕塑、油畫領域的前沿動態和青年藝術家們的實驗探索。
以此次參展的24位青年油畫家為例,作品在主題、視角和觀點方面均有新穎之處,憑借其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藝術語言,通過色彩、形狀、材料和空間表達,傳遞了他們對于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獨特解讀。
展出作品中,有對傳統材料的的當代詮釋,也有對綜合材料的實驗性運用的表達。更為難得的是,青年藝術家們擁有高度統一的材料敏感性和創造性,反映了當代青年藝術家對“物性”的深刻理解。
在中國雕塑學會秘書長孫振華看來,展覽另一特征,即對“在地性”的強調。新一代雕塑家注重從本土經驗出發,以夸張的造型語言反映城市化進程中的個體生存狀態;通過微觀敘事展現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場景。文化立場的體現、民間美術元素與當代裝置藝術相結合,這些創作實踐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表達了與中國文化血脈相連的方式。
“青年藝術家豐沛的思考力、想象力、創造力和無限的激情,如何更好地轉化為藝術的推動力和社會創新創造的動能,需要社會各方持續不斷地關注與支持。”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江梅透露,當代雕塑 ? 油畫青年推介展是關注當代雕塑油畫青年創作、推出優秀青年藝術家的展覽,自2021年舉辦首屆,到今年是第三屆,陸續推出了來自全國各地70多位充滿才華的年輕藝術家,助力中國美術事業的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青年推介展投稿數量創下新高,共收到919件雕塑和1132件油畫。“青推展的影響力在擴大,正在成長成為一個年輕藝術家關注且向往的學術品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認為,相較于前兩屆展覽,本次入選的作品,總體上呈現出了對藝術本體問題的回歸。這些作品所關注創作的內在規律和本體問題,既帶有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鮮明特點,又體現出年輕藝術家在藝術問題的深度、廣度和精度上的實踐與探索。
本次展覽由中國雕塑學會、中國油畫學會、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將持續至8月8日。為擴大展示平臺和推介渠道,此次展覽與幾個項目交叉進行。比如,把技術與藝術跨界創新的優秀作品,推薦到了同期舉行的“天行意動·國際動態雕塑展”;在天津站的巡展中,爭取到更多的展出名額。“給年輕人提供好的平臺,讓更多的好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見,這青年推介展的初心,更是這個展覽的價值所在。”曾成鋼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