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連載03
李淵回想起在晉陽宮和隋煬帝兩個留守妃子發生的事情,連著好幾天吃不下、睡不著。不久又接到馬邑前線的軍報,說太守王仁恭出戰失利,副留守高君雅和他一起作戰也敗了。
李淵更加著急,回到內室,一個人呆呆地坐著。突然,一個年輕人快步走進來,開口就對李淵說:“父親大人還不趕緊想個好辦法,要等到什么時候啊?”
此年輕人正是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李淵無解,便反問道:“你有什么計策?”
李世民壓低聲音說:“如今天下大亂,連皇帝都自身難保,朝不保夕。父親大人如果還死守著忠臣孝子這類小節,下面有盜賊作亂,上面有嚴刑峻法,災禍隨時都會降臨。不如順應民心,發動正義之師,說不定還能把災禍轉變為福氣呢!”
李淵生氣地說:“你怎么敢胡說八道!我要把你抓起來去自首,先報告給朝廷,免得連累全家。”
李世民說:“兒子我觀察天意和人心,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所以才敢提出這樣的建議。父親大人如果一定要把我抓去送官,兒子我也不敢逃避死罪。”
李淵嘆氣道:“我難道真的不講父子之情,忍心去告發你,讓你去送死嗎?但你千萬要小心,不要再輕易說這種話了!”李世民這才退了出去。
第二天,因為賊寇的警報更加緊急,李世民又進內室勸父親:“如今盜賊一天比一天多,幾乎遍布天下。父親大人您奉皇上的詔令去討賊,可您想想,這些賊寇能殺得完嗎?如果賊寇殺不完,您最終還是免不了要被問罪。況且現在社會上都在盛傳姓李的要興起當皇帝,已經引起皇上的猜忌了。郕公李渾,根本沒什么罪過,還不是被滿門抄斬?父親大人就算真的把賊寇都消滅了,恐怕到時立了大功,不但得不到獎賞,反而會更快地招來殺身之禍。兒子我翻來覆去地考慮,只有昨天那個提議,才能解救危難,希望父親大人不要再猶豫了!”
李淵從容地說:“我昨晚仔細想了想,你的話也很有道理。今天咱們家是破家亡身,還是化家為國,建立新朝,都由你一人決定了。我也不能完全做主了。但是家人都還在河東,所以這事不能操之過急,還得慢慢來。”
李世民說:“父親大人既然已經決定了,立刻派可靠的人去把家人們接來就是。”
李淵點頭表示同意。李世民退出內室,親自去安排可靠的人,快馬加鞭趕往河東接家屬。
正在悄悄安排的時候,從隋煬帝所在的江都又傳來消息,頓時把李淵嚇得魂飛魄散。
原來,隋煬帝因為李淵沒能抵御住突厥和賊寇劉武周,特地派使者到太原,要逮捕李淵問罪。
李淵萬分危急,趕緊召來副宮監裴寂和二兒子李世民商量。裴寂立刻進言道:“我前些天勸您早作打算,就是防備這種災禍。眼下事情已經火燒眉毛了,還猶豫什么?古人說得好:‘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請明公速做決斷!”
裴寂剛說完,李世民就接口道:“如今皇帝昏庸,國家混亂,再盡忠也沒用。您想想看,偏將副將打了敗仗,馬邑失守,立刻就怪罪到主帥頭上,這種國法,是什么時候定下的?上面的人已經亂了法度,下面的人又何必死守盡忠呢?”
李淵嘆氣道:“可是,萬一弄巧成拙,那可怎么辦?”
裴寂接話道:“這完全不用擔心!晉陽的兵馬精銳強壯,您又積蓄了巨額財富,依靠這些起事,還怕不成功嗎?再說,留守關中的代王楊侑(隋煬帝的孫子),年紀還小,關隴地區的豪杰們,正想找個明主投靠。您如果揮師西進,安撫收攏這些豪杰,拿下關中就像彎腰撿草一樣容易。何必甘心被朝廷抓走,自己去送死呢?”
李淵還在遲疑不決,裴寂又進一步緊逼道:“上次我讓宮女侍奉您,二公子世民就擔心事情敗露會被一起殺頭,時常戒備。現在又因為賊寇的事情,朝廷要抓您問罪。萬一這兩件事一起發作,我裴寂死不足惜,您難道要等著被滅族嗎?”
這一番話,終于說得李淵死心塌地,決定起兵。這時聽說朝廷的使者已經到了,就推說自己病得很重,不能起床,只派屬下的官員把使者請進官署暫時住下,說等病稍好一點,再宣讀詔書。
使者因為李淵手握兵權,不敢違拗,只好忍氣吞聲地等著。李淵和李世民等人則秘密部署,打算殺了使者祭旗,然后擇日出兵。恰好這時江都又傳來赦免的詔書,仍然命令李淵照舊擔任原職,戴罪立功。
李淵這才出來接詔書,并好好款待了前后兩批使者,送了很多財物打發他們走了。
李淵稍稍放了心,結果又拖延了好幾天。裴寂和李世民不斷催促,才重新討論起兵大事。
李世民推薦劉文靜,說他可以參謀軍事。于是秘密召劉文靜出獄。
劉文靜見了李淵,獻上一條計策:假造皇帝的命令(制敕),說太原、西河、雁門、馬邑等地的老百姓,凡是二十歲以上的,都要去當兵,東征高句麗。這道假圣旨發下去后,老百姓肯定怨聲載道,痛苦不堪,恨不得立刻把隋朝皇帝揪下來,才能解恨。
不久,又傳來劉武周攻占汾陽宮(皇帝的行宮)的消息,李世民便再次對李淵說:“父親大人您是這里的留守,卻讓盜賊占據了皇上的離宮,再不趕緊起事,大禍就要臨頭了!”
李淵接口道:“正是因為家屬還沒到,所以還在猶豫。”
李世民說:“聽說家眷已經啟程了,應該很快就能到。眼下事情迫在眉睫,必須趕緊布置才好。”
李淵皺著眉頭說:“恐怕兵力不夠,一時還不能起事。”
李世民于是走近一步,貼著李淵耳朵小聲說了幾句。李淵隨口連聲說好。計劃定下后,立刻召集手下的將領和官員開會商議。副留守王威等人都來了。李淵升帳宣布說:“劉武周非法占據了汾陽宮,我們這些人不能去討伐,按罪要滅族!怎么辦才好?”
王威等人都恭敬地行禮說:“一切聽留守大人的命令。”
李淵又說:“朝廷用兵,按規矩必須報告請示。現在賊寇就在幾百里之內,江都卻遠在三千里之外,遠水救不了近火,真是進退兩難,所以我也拿不定主意。”
王威等人齊聲說:“您地位尊貴,既是皇親又是賢臣,應該和國家同命運共呼吸。如果一定要等朝廷批復,恐怕會耽誤戰機。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討伐賊寇,一切行動,您自己做主就行。只要能把賊寇平定,皇上想必也不會怪罪您擅自做主。”
李淵假裝沉思,好半天才說:“大家意見一致,我也顧不得專擅不專擅了。但是突厥還沒退兵,劉武周又來了,兵力分散不夠用,應該馬上招募新兵才行。”
王威等人又齊聲說:“這是當前第一要緊的事。”
李淵又說:“劉文靜當縣令多年,應該了解本地有本事的人。我想現在募兵,非他不可,得暫時把他從牢里放出來,讓他負責這事,你們看行不行?”大家都說好。
李淵就派人把劉文靜叫來,囑咐他設立募兵局,然后讓王威等人先退下,靜候命令。
王威等人退下后,李淵又任命池陽人劉弘基和洛陽人長孫順德,協助劉文靜募兵。
王威等人聽到這個命令,不免起了疑心。原來,這個劉弘基曾經做過右勛侍,長孫順德也做過右勛衛。他們兩人本來都在隋煬帝身邊當差,只因為隋煬帝遠征遼東,他們不愿意跟著去,竟然逃亡到了晉陽,暫時客居在此。
此外還有一層嫌疑,那就是李世民的妻子,是已故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而長孫順德就是長孫晟的族弟。讓他幫忙募兵,顯然形跡可疑。
而且陸續招募來的新兵,就直接歸劉弘基和長孫順德統領,并沒有派給其他將領。這就更讓王威懷疑了,于是去找行軍司鎧武士彟商量。
武士彟是李淵的心腹,早就勸過李淵起兵,王威偏偏去問他,武士彟當然替李淵辯解。王威又說:“別的事先不說,長孫順德和劉弘基可是朝廷逃犯,怎么能讓他們統領軍隊?我想把他們抓起來治罪。”
武士彟說:“這兩人都是唐公(李淵)的門客,要是抓他們治罪,唐公肯定會出來反對,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王威聽了,臉色沮喪,也就不敢再有什么異動了。正好高君雅回來求援,王威和高君雅見面,私下里談起這些疑點。高君雅也覺事情可疑,應該找機會除掉李淵。
正趕上晉陽大旱,李淵打算去晉祠求雨,提前幾天下令齋戒。王威覺得機會來了,就和高君雅定下計策要除掉李淵。只是因為兵士大多歸李淵統領,他們指揮不動,沒辦法,只好囑咐晉陽鄉長劉世龍,召集鄉兵埋伏在晉祠里,準備刺殺李淵。
劉世龍表面上答應,暗地里卻報告了李淵。李淵召李世民進來商量。李世民說:“這兩個人死期到了!兒子我正想除掉他們,他們自己倒送上門來,真是巧極了。”于是和李淵定下了秘密計劃。
第二天早晨,李淵到辦公的蒞事堂,邀請王威、高君雅一起處理公務。忽然,開陽府司馬劉政會騎著馬沖進來報告說有緊急密報。李淵用眼神示意王威,讓他拿狀紙來看。王威就叫劉政會把狀紙呈上來。劉政會卻大聲說:“要告發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看。”
李淵假裝驚訝道:“有這種事嗎?”就示意劉政會把狀紙遞給自己。
只見狀紙上寫著:“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結突厥入侵”等等內容。
李淵就把狀紙遞給王威看。王威還沒看完,就擼起袖子破口大罵:“是哪個叛徒,敢來誣陷我們倆?”
李淵冷笑道:“誰才是叛徒,問問你們倆自己就知道了。”
王威和高君雅知道大事不好,立刻一起起身下堂要走。剛走到門口,就被外面的士兵團團圍住。只見李世民束發金冠,穿著軍裝騎在馬上,指揮劉文靜、劉弘基和長孫順德等,把王威、高君雅二人拿下,關進了監獄。
又過了兩天,突厥幾萬兵馬果然入侵晉陽。李淵命令裴寂等人分頭埋伏,自己卻下令把四面城門都大大敞開,內外看得清清楚楚。
突厥兵沖進外城,看見內城也大開城門,不由得你望我我望你,都愣住了,吵吵嚷嚷了好一陣,最后竟然撤出外城走了。
李淵于是把王威、高君雅綁到街市上,對軍民宣布道:“招引賊寇來攻城的,就是這兩個人!你們說該不該殺?”
軍民都相信這是真的,誰不說該殺。只聽一聲號炮,兩個血淋淋的人頭就滾落在地上。
不久,突厥兵又來攻城。李淵派部將王康達等人,率領一千多騎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城里人心惶惶,非常恐懼。
李世民想了個計策,夜里派將士悄悄出城。等到天快亮時,這些將士卻打著旗幟,敲著戰鼓,吶喊著向晉陽城沖來。
突厥兵以為是大批援軍到了,竟然嚇得退走了。城外的居民有些被突厥搶掠了,但城內卻毫發無損。軍民都非常高興,連李氏父子也松了一口氣。
還有一件喜事:李淵的家眷從河東老家全到了。當時李淵的原配竇夫人已經去世,他的侍妾萬氏以下,以及兒子李建成、李元吉等人,都來拜見;連女婿柴紹,也跟著一起來了。
一家人歡聚一堂,說說笑笑。只是三兒子李玄霸(即李元霸原型)在家鄉病死了;還有侍妾萬氏生的兒子李智云,在路上失散了,生死不明。歡樂中帶著三分悲傷。
李淵問柴紹:“你怎么和他們一起來了?”
柴紹回答說:“小婿本來在長安擔任千牛備身(禁衛軍官)。因為接到二舅兄世民將要起兵的密信,催我到這里來,所以我就奉命趕來了。半路上正好遇到岳父大人的家眷,有幸一起同行。”
李淵沒等他說完,急忙問道:“我女兒(平陽公主)來了嗎?”
柴紹回答說沒來。李淵就看著李世民說:“你既然召你姐夫來,為什么不請你姐姐一起來?”
柴紹在一旁代為回答說:“您女兒覺得一起走不方便,說她自有妙計脫身避禍,讓我們不要擔心。”
李淵說:“這也罷了。但我兒子智云,才十幾歲,這次走丟了,不知下落如何。”
柴紹安慰道:“吉人自有天相。”
李世民立刻提出建議:“家眷已經到了,大事該著手進行了。必須趕緊商議出兵,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晚了恐怕會生變故。”
李淵于是召集劉文靜、裴寂等人,共同商議出兵的方法。劉文靜說:“出兵不難,就怕突厥時不時來牽制我們。現在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先和突厥搞好關系,然后再起兵。”
李世民接口解釋說:“這也是權宜之計。”于是由劉文靜起草了一封書信,大意是說:“我們現在想起義兵,去遠方痛擊破壞兩國關系的壞皇帝楊廣,成事后立即就會像隋文帝那時候一樣,恢復和貴國(突厥)和親的政策。如果大汗您肯發兵響應,幫助我們南下,希望不要侵擾百姓。如果只想和親,坐著接受金銀綢緞,也全憑大汗您的意思。”等等。
草稿寫好后,又由李淵親自抄寫一遍,然后派劉文靜當使者,快馬加鞭趕往突厥。
劉文靜還沒回來,李淵也不好倉促發兵,只好整頓軍隊等待。空閑時就想起兒子智云,多次派人去河東打聽下落。后來接到派去的人回報,說李智云被官吏抓住押送到長安,被留守長安的陰世師殺害了。
李淵不禁放聲大哭。裴寂等人都來勸解。李淵含著淚說:“玄霸從小聰明,活了十六歲,一場病就死了,這也許是命中注定,沒辦法挽回。智云很會騎馬射箭,還會下棋寫字,年紀比玄霸還小兩歲,沒想到被官府抓住,慘遭殺害。我的志向還沒實現,兒子就先死了,這難道不是一件大痛事嗎?”說著又不停地掉眼淚。裴寂等人也嘆息不已。
忽然有人報告劉文靜從突厥回來了。李淵立刻召他進來,詢問情況。劉文靜說:“突厥的始畢可汗說,除非唐公您自己當皇帝,他才肯出兵相助。”
裴寂高興得跳起來說:“連突厥都愿意唐公當皇帝,大事成了!”
李淵也轉悲為喜,但嘴上還是再三推辭,不敢自稱皇帝。
裴寂又說:“時機不能錯過,機會要趕緊抓住。”
劉文靜也說:“現在義兵雖然聚集起來了,但戰馬還很少。突厥兵我們不一定急需,但突厥的馬匹卻是我們急需的。如果拖延著不給答復,萬一突厥后悔了,我們就失去了這個幫手。”
李淵認為立即稱帝風險過大,便說:“各位再想想別的辦法吧。”
裴寂便說:“實在不行,不如尊現在的皇上為太上皇,另立代王楊侑當皇帝,安定隋朝皇室。同時向各郡縣發布檄文,更換旗幟。表面上向突厥表示我們要擁立新君,免得他們起疑心。”
李淵略帶譏諷地笑道:“這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但事已至此,也顧不得那么多了。”于是再派劉文靜去突厥通報,約定:攻下長安后,土地歸李淵,人口和財寶歸突厥。
始畢可汗非常高興,立刻先派使者送了一千匹馬到晉陽。李淵非常高興。從此以后,李淵給突厥寫信,竟然自稱為“外臣”,雖然是暫時的低頭,終究免不了是一種國恥。
再說李淵既然和突厥聯合了,就向轄區內各地發布檄文,自稱“義兵”。西河郡丞高德儒拒絕服從命令,李淵就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帶兵攻打西河。
李世民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所過之處秋毫無犯。路邊的瓜果蔬菜,不買就不吃。百姓都很感動。
到了西河城下,高德儒緊閉城門拒守。李世民親自帶頭,冒著危險登城猛攻。李建成也跟著進攻,很快就把全城攻陷了,抓住了高德儒,斬首示眾。除此之外,一個人也沒殺,命令百姓各自安心做自己的事。遠近的人都很稱贊。
李建成、李世民于是帶兵返回晉陽,來回只用了九天。李淵非常高興地說:“像這樣行軍打仗,就算橫行天下也不難了。”于是下定決心進軍關中。
他再次招募士兵,并打開糧倉救濟貧民。年老體弱的人領糧食,青壯年則被招募入伍。
裴寂等人給李淵上尊號,稱他為“大將軍”,設立大將軍府,任命官員: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唐儉和溫大雅為記室。溫大雅還和他的弟弟溫大有共同掌管機密。武士彟為鎧曹(管兵器),劉政會以及崔善、張道源為戶曹(管戶口錢糧),姜謩為司功參軍(管功賞),殷開山為府掾,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以及王長諧、姜寶誼、陽屯為左、右統軍。其他文武官員,也都量才任用。
封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兼任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敦煌公,兼任右領軍大都督。兩人都可以自己任命屬官。
此外,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咨議(類似參謀顧問),劉瞻兼任西河太守。
部署大致確定,各司其職。長史裴寂把晉陽宮倉庫里儲存的九百萬斛糧食,以及雜色綢緞五百匹、鎧甲頭盔四十萬副,全部移送到了大將軍府。
還把尹、張兩位美人以下的所有五百名宮女,都遣送到大將軍府內服役。從此,唐公李淵才得以實實在在地享用那兩位如花似玉的美人。
這一天是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的初秋,天氣開始轉涼,秋風送走了暑熱。李淵親自率領三萬甲士從太原出發,李建成、李世民等人都隨軍出發,只留下小兒子李元吉守衛太原城。
李淵向眾人宣誓并發布檄文,聲稱是為了尊立代王楊侑才起兵的。走到半路,前鋒探馬回來報告:大隋郎將宋老生和將軍屈突通,奉代王楊侑的命令,分兵抵抗。屈突通留在河東城,宋老生已經領兵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州)。
李淵起兵的口號是尊立代王,現在代王反而派兵抵抗,被啪啪打臉的李淵厚著臉皮說:“先向霍邑進兵,再做打算!”
于是各軍奉命,揚鞭催馬,繼續前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