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綿長,各個朝代輪番上演,留下了無數精彩瞬間。然而,若論及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王朝,唐朝無疑是最輝煌的一頁。唐朝創造了“萬國來朝”的壯觀局面,塑造了一個神秘而強盛的東方大國形象。李世民,這位開創貞觀之治的明君,同時也因其野心勃勃的個性而備受爭議。
公元1397年前的某一天,一場血腥的手足廝殺在玄武門悄然上演。激烈卻短暫的沖突結束后,原本無緣皇位的李世民成功登基,開始了長達二十三年的統治生涯。這場慘烈的宮廷政變因觸犯倫理道德,被歷史文獻故意隱晦遮掩,直到一塊墓志銘的出土,才揭開了被塵封的真相。
這塊墓志銘記載的人物,名叫常何,雖鮮為人知,卻是玄武門之變中關鍵的幕后推手。常何在初唐時期并不顯赫,那個猛將云集、謀臣輩出的年代,他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正如《兩唐書》中對許多名臣都有詳盡記載,而常何的名字卻寥寥數筆,仿佛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
常何的祖籍在河南開封。早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他便是李密麾下一名勇猛的將領。后來,常何與程咬金等名將分析時局,經過深思熟慮,毅然選擇歸降李唐。這一決定顯示了他非凡的眼光,早早洞悉了李氏家族將掌握天下的大勢。
唐朝與高句麗開戰時,常何被任命為平壤道行軍副總管,率軍奔赴前線。作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將領,他為大唐效力近三十年,始終忠心耿耿,盡職盡責。雖然他的戰績無法與李靖、秦瓊、程咬金等名將相比,但在唐朝初期,常何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被任命為禁軍將領,負責守衛宣武門。
《舊唐書》中還記載了一件有趣的小事。貞觀五年,李世民廣開言路,鼓勵文武百官上書進言。常何雖然是武將,文采平平,卻請門客代寫奏章,洋洋灑灑寫了幾十頁。沒想到這些文字正中李世民下懷。李世民驚訝于常何的“深藏不露”,便召見他詳談。常何見事情敗露,不敢隱瞞,坦誠相告門客名叫馬周。
馬周才華橫溢,是個難得的人才。唐太宗素來賞識賢才,立即召見馬周,兩人政見相合,談得甚歡,李世民也因此不再追究常何“作弊”之罪。次年,馬周官至監察御史,李世民還獎勵常何布帛二百匹。馬周后來官至宰相,位高權重,而常何則成了發現千里馬的伯樂。
但為何李世民身邊匯聚了眾多名士,卻選擇了這樣一個平凡資質的常何?其中一個原因在于,玄武門之變前,雖然李世民擁有不少猛將,這些人多是愿為天下太平而戰,卻不愿卷入兄弟相殘的爭斗中。相比之下,李建成勢力龐大,擁護者眾多。
盡管李世民戰功卓著,但唐高祖李淵依舊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讓李世民深感不滿。作為非長子,李世民在宗族中影響有限,親族們也一貫支持長子繼承制。朝野大臣見風使舵,多數倒向李建成,使李世民在權力爭斗中處于劣勢。
李淵的四子李元吉是李建成的心腹,官職顯赫,掌握多項重要軍事指揮權。李世民雖才智過人,卻只有名無實權,連大行臺實權都未能掌握。在這種情勢下,李世民不得不另辟蹊徑。
禁軍將領常何,雖官職不大,卻掌控著皇宮的安全,是兩方爭奪的關鍵人物。李世民多次向常何示好,史書記載他賜予常何金刀和黃金,重金收買禁軍士兵。非名門出身的常何,在金錢與李世民人格魅力的雙重吸引下,秘密倒向李世民,使得禁軍力量開始向李世民傾斜。
因此,有一次李淵召見李世民和李建成時,李世民帶著九名隨從先入宮,且均攜帶兵器,違背了皇宮禁令,原因正是常何暗中配合。形勢對李世民有利,他決定先發制人,用一場快刀斬亂麻的宮變徹底改變局勢。
李世民和同伙夜以繼日密謀,房玄齡秘密潛入秦王府,獻計殺兄逼父。李世民“久懷此謀”,具體開始時間誰也難說。李建成也在鞏固勢力,借助前朝大臣及后宮嬪妃,試圖拉攏父親支持自己,特別是張婕妤成為其心腹,及時向李建成傳遞宮中異動。
在李世民準備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張婕妤將消息告知李建成。然李建成過于自信,認為禁軍穩固在自己手中,無懼李世民突襲,未予重視。結果第二天,事態失控,局勢迅速惡化,難以挽回。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按計劃欲向父親李淵告李世民狀,意圖削弱李世民權勢。然而,李世民早已準備就緒,精選十員大將,攜手常何制定行動方案,在玄武門埋伏,只待李建成上鉤。
當李建成、李元吉騎馬抵達玄武門,見守門將領是常何,放松警惕,率衛隊留外,二人進入內城。突然察覺異常,試圖逃離,卻為時已晚。李世民躍馬而出,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斬殺。太子黨羽急忙救援,卻為時已晚,李世民迅速平息了這場宮廷政變。
當時父親李淵正于玄武門附近后宮海池泛舟,安逸被尉遲敬德的急報打破:“太子叛亂,已被誅殺!”李淵悲痛欲絕,卻無能為力,只得將軍政大權交予李世民。不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并于當年八月正式登基,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皇位夢寐。
盡管李世民弒兄奪位,惹來無數非議,但他的治國才能讓唐朝社會進入了輝煌頂峰。他可能不是孝順的兒子,更非和睦的弟弟,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卓越的皇帝。李世民的野心遠不止太子之位,他目標直指皇帝寶座。逼迫李淵立他為儲,只是為自己的謀反行為尋求合法性。若李淵不妥協,必然引發天下大亂,但李世民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維持了微妙的平衡。
為了避嫌,李世民并未提升常何官職,只在財物上大方獎賞。官方史料對常何的記載極其淡化,若非其墓碑被發現,后人恐難知他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舉足輕重作用。
貞觀年間,常何仕途順利,歷任延州、資州、涇州刺史及左領軍將軍、右屯衛將軍、右武衛將軍等職。最終于永徽四年五月十六日病逝黔州,享年六十六歲。唐高宗追贈他左武衛大將軍,賜絹布二百段,數年后葬于故里汴州。
從道德層面看,常何助李世民弒兄奪位,難辭其咎;但從歷史全局來看,他促成了一位天才皇帝的登基,開啟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常何的功過得失,只能留給后人去評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