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申
公元626年七月初二,晨曦微露,長安城尚在晨霧的輕柔包裹之中,然而,玄武門一帶卻已然暗流涌動,殺意四伏。秦王李世民早已在此精心設下伏兵,他手持弓箭,神色冷峻,箭在弦上,蓄勢待發,仿佛一頭潛伏的獵豹,只等獵物出現。
當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身影,緩緩出現在宮門的轉角處,時間仿佛凝固。就在這一瞬間,歷史的巨輪陡然轉向,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強行扭轉了既定軌跡。但見李世民果斷開弓,弓弦嗡嗡震顫,利箭如流星般飛射而出,正中李建成,李建成頓時落馬。李元吉見狀,驚恐萬分,匆忙逃竄,卻不想被尉遲恭半路截住,終究未能逃脫厄運,命喪當場。
這場血腥的殺戮,前后不過半個時辰,卻似一場無法消散的陰霾,給大唐初升的黎明,染上了一層濃重且難以洗凈的血色。
政變帶來的余波,遠比那刀光劍影更為冷酷無情。就在當日,東宮與齊王府的男丁們,無一幸免,全部被押往刑場。其中,甚至還有那些尚在牙牙學語的幼童。據《資治通鑒》詳實記載,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從安陸王李承道到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從梁郡王李承業到義陽王李承度,皆未能逃脫被處決的悲慘命運。尤為讓人感慨的是,這些年幼的孩童,臨刑之前,身上還穿著象征親王身份的服飾,那繡著金線的衣襟之上,還沾著晨起時吃的飴糖殘渣。當監斬官宣讀詔書之時,那些年幼懵懂的郡王們,根本無法理解即將面臨的厄運,還在天真地詢問:“何時能見到父王?”
這場骨肉相殘的人間慘劇,并非偶然發生。追溯到晉陽起兵之時,李淵三個兒子各領一軍,這種格局便已悄然埋下了禍根。李建成身為太子,坐鎮東宮,統攝朝政;李世民則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威名遠揚,功高震主;李元吉也不甘示弱,暗中不斷積蓄自身力量。三方勢力在武德年間的朝堂之上,明爭暗斗,猶如三頭被困在狹小牢籠中的猛獸,彼此虎視眈眈,沖突一觸即發。房玄齡曾秘密上奏李世民:“如今嫌隙已然形成,一旦禍端悄然引發,豈止是王府朝廷毀于一旦,實則關乎國家社稷的安危啊。”這番話,恰似投入干柴堆中的火種,最終點燃了玄武門那熊熊燃燒的烈焰。
政變之后的長安城,仿佛被一層詭異的迷霧所籠罩。當李世民身披鎧甲、手持利劍,氣勢洶洶地闖入海池龍舟時,正在悠然泛舟的李淵,驚恐之下,手中的酒杯都驚得跌落。史書中僅以寥寥數語記載:“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然而,細細品味這字里行間,我們卻分明能想象到,一位父親那顫抖的雙手,以及兒子身上冰冷堅硬的鎧甲所形成的鮮明對比。僅僅三個月后,李淵“自愿”禪讓皇位,從此在弘義宮中度過余生。每到元日大朝會,新君在太極殿接受群臣朝賀之時,太上皇的居所總會準時傳來陣陣凄切的琵琶聲,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哀怨。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后,之所以沒有殺掉李淵,主要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其一,合法性需求。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其正統地位無可替代。李世民通過保留李淵的性命,對外彰顯自己的繼位乃是符合正統的權力交接,如此一來,在輿論方面便能獲得更為廣泛的支持,為自己的皇位奠定堅實的合法性基礎。其二,政治穩定的需要。李淵在位期間,積累了深厚的政治影響力,眾多將領和官員對他依然忠心耿耿。倘若李世民貿然殺父,極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政治動蕩,這對于剛剛建立的唐朝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不利于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其三,個人情感因素。李世民對李淵或許仍存有父子之情,他不愿背負弒父這一遺臭萬年的惡名。同時,他也希望通過這種寬容的態度,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仁德,從而贏得更多人心,鞏固自己的統治。綜合來看,李世民選擇保留李淵性命的這一決策,既契合了政治利益的考量,又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要求,可謂是深思熟慮之舉。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影響深遠的政變,在唐人記憶的長河中,不斷被重塑。貞觀朝的史官們煞費苦心,將李建成刻畫成“荒色嗜酒、畋獵無度”的平庸之輩。然而,即便如此,卻依然無法掩蓋民間“隱太子祠”中終年不絕的香火,這香火,似乎在默默訴說著民眾對李建成的別樣情感。武則天時代出土的墓志顯示,李元吉之女被秘密收養在掖庭,她一生都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世,卻在墓志銘上留下了“遭家不造,幼罹閔兇”這般隱晦的控訴。就連李世民自己,在晚年翻閱《高祖實錄》時,也不禁掩卷長嘆:“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朕之所為,亦類是耳。”
歷史充滿了吊詭之處。正是這位背負著弒兄殺侄罪名的帝王,卻開創了光照千古的貞觀之治。當突厥可汗在長安街頭翩翩起舞,當四方夷族君長齊聚大明宮,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之時,那些曾經灑落在玄武門前的斑斑血跡,似乎已漸漸被時光的洪流所沖淡。然而,每當夜雨敲打著窗戶,太宗皇帝總會從噩夢中猛然驚醒,史書記載他“每夜覺寐,常若有物憑陵”。或許,那些消散在歷史塵埃中的幼小亡魂,終究成為了這盛世華章里最為刺眼的注腳。
千年之后的我們,回首凝望這場驚心動魄的政變,看到的不僅僅是權力更迭背后那殘酷無情的法則,更是人性在歷史夾縫中艱難掙扎的縮影。魏征曾問太宗:“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文德之足比?”這位曾經的東宮舊臣,此時卻成為貞觀朝最為敢言直諫的諍臣。這個細節,或許揭示了最為深刻的歷史真相——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背后,每個人都不得不在道德與現實的鋼絲上小心翼翼地艱難行走。恰似長安城春日里紛紛揚揚的柳絮,看似自由自在地隨風飄舞,實則各有其不得不去的方向,身不由己。
作者簡介:黃申,微信公眾號:磬鄉文學苑,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擅長于散文、隨筆、小小說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