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刷到一條消息,江浙滬皖四地聯合發布了《長三角區域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 - 2027 年)》。
說實話,看到這個消息我第一反應是:終于輪到安徽了。
為什么這么說?
我有個朋友,安徽人,前兩年他媽媽在當地某三甲醫院看病,折騰了大半年,各種檢查做了個遍,錢沒少花,病情反而越來越重。
最后沒辦法,托關系找到上海的醫生,人家一看片子就說:“這哪是什么疑難雜癥,就是個常見病,你們那邊誤診了。”
一個月,病就好了。
你說氣不氣人?
這就是現實。長三角地區,江浙滬的醫療資源確實比安徽強太多了。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次政策明確把安徽拉進來,要搞“醫療技術能力同質化”。
怎么理解“同質化”呢?
其實就是要讓安徽的醫療水平,盡可能接近江浙滬的標準。
政策是這么規定的:
第一,就是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以前你在安徽做的CT,到了上海人家不認,得重新做一遍。現在可能就不用了,四地醫院的檢查結果可以互相認可。
這意味著什么?
一個安徽的病人,可以在當地做完基礎檢查,直接拿著結果去上海看專家,省了時間,省了錢,還省了排隊的痛苦。
再就是專科專病聯盟建設。
說白了,就是要把上海、杭州這些地方的頂級專家“借”給安徽用。通過遠程會診、醫生交流這些方式,讓安徽的醫院也能享受到一線城市的醫療技術。
要知道,以前一個安徽的癌癥病人,如果想看上海的腫瘤專家,得跑到上海去掛號排隊,運氣不好可能排到兩三個月后。不是要換幾倍錢買黃牛號,就是得來回往返,太折騰了。
現在呢?專家可以遠程會診,安徽的醫生也能學到最新的治療方案。
這不就是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了嗎?
還有:長三角區域出生“一件事”跨省通辦。
怎么理解?就是你家寶寶如果在上海出生,但你是安徽戶口,以前辦各種證件得跑兩頭,現在一個地方就能全辦完。
這看起來是小事,但對新手爸媽來說,簡直是不要太方便,省去來回很多麻煩。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現在要搞這個一體化?
因為長三角的人口流動太頻繁了。
你看現在,有多少安徽人在上海打工?有多少江蘇人在杭州定居?人在流動,但醫療資源卻是割裂的,這不合理。
而且說句不好聽的,安徽的醫療水平確實拖了長三角的后腿。
這不是地域黑,這是事實。同樣是長三角,安徽的三甲醫院數量、醫生質量、設備水平,跟江浙滬確實有差距。
但這次不一樣了,政策明確要“協同推進長三角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什么意思?就是要在安徽也建幾個能跟上海華山醫院、浙江邵逸夫醫院一個level的醫院。
這對安徽老百姓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好事。
你想想,以后安徽人看病,不用非得跑到上海去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線城市的醫療服務,這得省多少錢?省多少時間?
而且這個政策還有個更深層的意義:它在為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做準備。
長三角現在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了,老人多了,看病的需求就大了。如果醫療資源還是像現在這樣不均衡,江浙滬的醫院遲早要被擠爆。
把安徽的醫療水平提上來,其實是在為整個長三角的未來買保險。
當然,這個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地,還得看執行。
畢竟醫療資源不是說調配就能調配的,優秀的醫生都愿意留在大城市,誰愿意去安徽?錢從哪來?設備怎么配?這些都是現實問題。
但不管怎么說,這個政策的方向是對的。
它至少釋放了一個信號: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區域醫療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并且開始動真格的了。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以后在長三角地區看病,真的有可能實現“同病同治同質量”。
不管你是上海人還是安徽人,得了同樣的病,都能享受到同樣水平的治療。
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說到底,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不應該因為你出生在哪個城市,就決定了你能享受什么樣的醫療服務。
長三角一體化搞了這么多年,從經濟到交通,現在終于輪到醫療了。
安徽等這一天,等了太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