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瓦崗寨中,真正的創始人只有三個,秦叔寶和單雄信之間的關系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好。
最開始的時候,翟讓因犯罪逃亡到瓦崗,隨后在這里聚眾起義。
說是起義,實際上就是帶著一伙人專門干一些攔路搶劫的事情,專用名詞叫做盜匪。
不久之后,李世勣和單雄信前來投奔。
就這樣,翟讓、李世勣、單雄信三人組成了瓦崗寨的原始股。
但此時的瓦崗寨,依然沒有擺脫盜匪的身份,由于實力較弱,無法與朝廷正規軍對抗,瓦崗軍只能繼續干一些攔路搶劫之事。
在這期間,李世勣與單雄信意氣相投,兩人于是結為兄弟,誓同生死。
初,李世與單雄信友善,誓同生死。——《資治通鑒》
由于瓦崗寨就在單雄信和李世勣的家鄉附近,而且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很一般,所以李世勣認為周邊地區都是鄉里鄉親的,在這里打劫說不過去。
而宋、鄭兩州靠近運河,位于水運交通樞紐一帶,商旅眾多,經濟發展較好,油水大,到這些地方劫掠的話,收益更高。
翟讓十分認同這個建議,于是帶著瓦崗部眾到運河一帶劫掠公私財物,瓦崗軍由此得以發展壯大,人口規模達到一萬余人。
不久之后,又一個人的加盟徹底改變了瓦崗軍的命運。
這個人就是李密,他跟著楊玄感謀反失敗后,聽說瓦崗軍發展迅猛,于是前來投奔到了翟讓的軍中。
最開始的時候,翟讓并沒有把李密當回事,而且聽說李密是楊玄感的舊部后,還一度想殺了李密。
關鍵時刻,李密憑借過人的口才,說服了王伯當,引薦他面見翟讓,李密就是利用了這個機會向翟讓獻出自己為瓦崗軍設計的發展戰略。
見到翟讓后,只聽李密說道:
“如今皇帝昏庸無道,百姓怨聲載道,精銳兵力耗盡在遼東戰場,與突厥的和親關系也已斷絕,此刻卻還巡游揚州、越地,棄都城于不顧。這正是如同劉邦、項羽奮起奪取天下的時機!
憑您的雄才大略,兵馬精銳勇猛,完全可以席卷長安洛陽兩京,誅除暴君、消滅虐政,那么隋朝的滅亡便指日可待了。”
這話既是為瓦崗軍今后的根本戰略定下了基調,也是在拍翟讓的馬屁。
翟讓聽完后,十分贊同,對李密更加敬重,當場就下令釋放了李密。
隨后,翟讓派李密出面去游說周邊的小股起義軍,李密不愧是一代梟雄,周邊各路義軍紛紛被李密說服,轉而投效瓦崗。
瓦崗軍由此實力大增。
這期間,李世勣在和李密的相處中,發現李密頗有一代英主風范,不僅智謀超群,而且雄才偉略,相較于翟讓來說,李密更適合作為瓦崗軍的首領,帶領瓦崗軍發展壯大。
于是,李世勣私下曾經與王伯當等人一起勸說翟讓,把瓦崗軍首領的位置讓給李密,但翟讓當時并未采納。
不久之后,李密認為瓦崗軍的隊伍日益壯大,需要攻占一座大的城池作為根據地才行,于是建議攻取滎陽,得到翟讓以及李世勣等人的認可。
此后,瓦崗軍按照李密的建議,為進攻滎陽做準備,先攻克了金堤關,接著攻克了滎陽下轄的大部分縣城。
由于瓦崗軍的迅猛發展,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派出名將張須陀率軍討伐。
像張須陀這樣的名將,翟讓此前多次敗在他手里,這次一聽說張須陀來了,翟讓頓時就泄了氣,立馬就想帶著人馬遠走他鄉,以躲避張須陀的兵鋒。
這時,李密站出來反對,同時表示張須陀彈指可滅,為此還向翟讓保證,說自己一定能打敗張須陀,翟讓由此決定和張須陀一戰。
隨后,在李密的部署下,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由翟讓率軍與張須陀正面交戰,再派一千余精兵埋伏于大海寺附近的小樹林。
翟讓與張須陀正面交戰時,佯裝敗退,一路朝著大海寺附近撤退,張須陀此前多次打敗翟讓,這次也沒把翟讓放在眼里,中了驕兵之計,看著翟讓敗退,直接就帶兵追了上去。
誰知,進入小樹林后,突然伏兵四起,張須陀所部損失慘重。
這一戰中,參戰雙方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將。
張須陀所部帶著秦叔寶、羅士信(羅成的原型)兩員猛將。
這二位當時是效命于朝廷的,和瓦崗軍是敵對的關系,秦叔寶此前與單雄信、李世勣(徐茂公的原型)也沒有任何交集。
而瓦崗軍方面,則是翟讓、李密、李世勣、單雄信、王伯當等人參戰。
《隋唐演義》中的瓦崗寨眾多結義兄弟在這一戰中廝殺起來,要是沒看過歷史的,估計會以為瓦崗軍內訌了。
這一戰,張須陀戰死,秦叔寶和羅士信轉而投奔駐守在虎牢關的裴仁基,而瓦崗軍則由此進一步壯大。
不久之后,裴仁基在虎牢關受不了監軍御史蕭懷靜的排擠,在李密的招攬下,帶著兒子裴行儼(裴元慶的原型)、秦叔寶、羅士信等人投降瓦崗軍。
緊接著,東阿縣人程咬金原本聚集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后來眼見天下大亂,于是投奔了李密。
從這一刻起,《隋唐演義》中所謂的瓦崗軍眾兄弟才算是湊齊了。
在這些新投降的人才中,李密十分器重秦叔寶和程咬金。
李密從瓦崗軍中挑選各種精壯士卒,單獨組建了一支8000人的軍隊,號稱內軍,這支軍隊堪稱精銳中的精銳,是李密手里的王牌。
而秦叔寶和程咬金分別被任命為帳內驃騎,負責統領這支精銳,可見李密對這二人的器重程度。
這個時候,瓦崗軍內部的關系就比較復雜了。
翟讓、李世勣、單雄信等人是瓦崗軍的創始元老,李密、秦叔寶、程咬金、裴仁基、羅士信等人是李密招攬來的,也是崛起的新貴。
他們之間最多存在同事關系,并沒有像《隋唐演義》中那種結義兄弟的情分。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李密帶著瓦崗軍攻破興洛倉,并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一時間,歸附者多達幾十萬人。
到了這一步,隋煬帝終于開始重視瓦崗軍這股義軍,隨即派王世充率領大軍討伐。
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不僅屢次擊敗王世充,還攻破了洛口倉,直接威逼洛陽,但李密始終沒能攻克洛陽。
此時,瓦崗軍實力大增,地盤也得到了大規模擴張,一躍成為天下民軍之首。
翟讓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比不上李密,于是主動將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
但是,李密一直忌憚翟讓,最終找了個機會設下鴻門宴,一刀宰了翟讓,吞并其部眾。
翟讓死后,李世勣、單雄信從此歸附了李密。
這期間,李淵宣布起兵反隋,從太原發兵攻占了長安,而李密則帶著瓦崗軍與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形成軍事對峙。
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州被宇文化及弒殺,隋朝最強精銳驍果軍被宇文化及掌控,宇文化及想帶著這支十余萬人規模的天下第一精銳返回關中。
而瓦崗軍的地盤就是宇文化及返回關中的必經之路,而且宇文化及的糧草不足,想要補充就只能攻打瓦崗軍手里的洛口倉。
楊廣死后,身在洛陽的越王楊侗被擁立為帝。
洛陽方面想讓宇文化及和李密互相攻伐,他們好坐收漁翁之利,于是給李密下詔,說李密如果能殺了宇文化及,替先帝楊廣報仇,那么事成之后便迎接他到洛陽擔任輔政大臣。
對于李密來說,宇文化及一定會經過他的地盤,而且覬覦瓦崗軍手里的糧倉,雙方不可避免地會爆發大戰。
可如果跟宇文化及打起來的話,他又擔心洛陽方面會趁機襲擊瓦崗軍的后背,而洛陽方面此次送來讓他攻打宇文化及的詔書,正好可以利用,只要李密假意答應了洛陽方面的要求,就能穩住洛陽方面,到時候跟宇文化及打起來,就不用擔心洛陽方面會襲擊自己了。
就這樣,李密帶著瓦崗軍和宇文化及展開了正面對決。
這場戰役,實質上就是天下第一民軍與天下第一精銳之間的終極對決。
最終,李密打敗了宇文化及,但瓦崗軍也因此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大戰結束后,王世充趁機大舉進攻瓦崗軍。
此時的瓦崗軍已經元氣大傷,最佳策略就是堅壁清野,堅守不戰,再派出偏師襲擊洛陽,讓王世充來回奔波。
王世充的軍隊本來缺糧嚴重,只要堅守不戰,等王世充糧草耗盡,退兵之時,再趁機進攻,必能一舉擊破王世充,甚至攻下洛陽。
然而,李密麾下的眾多將領,尤其是新歸降的原驍果軍將領立功心切,極力求戰,李密經不住眾將的請求,竟然同意和王世充正面對決。
瓦崗軍本來只是一支盜匪一樣的武裝,李密一路走來,把這樣一支武裝發展壯大為天下第一民軍,沒想到在最關鍵的時刻,卻犯了致命的錯誤。
而這樣的錯誤只需要犯一次,便足以葬送過去辛苦積累的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魏征也在瓦崗軍中,只不過職務卑微,說不上話,他也極力反對與王世充正面對決,但這話根本傳不到李密耳中,而且裴仁基等將領也反對,可李密壓根聽不進去。
不久之后,瓦崗軍與王世充在北邙山展開決戰,瓦崗軍最終慘敗收場。
這一戰,除了李密帶著一部分人逃脫外,單雄信、秦叔寶、程咬金、裴仁基、裴行儼、羅士信等人均被王世充俘虜。
而李世勣則是因為帶兵鎮守黎陽,因此躲過一劫。
李密逃走后,原本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的,因為瓦崗軍的地盤大部分都還在自己人手里,李世勣作為瓦崗軍創始元老,李密敗逃后,李世勣就接管了其余地盤。
但李密信不過李世勣,不愿前往李世勣控制的地區,最終選擇了投降李淵。
李密投降李淵后不久,設計離開長安,試圖反叛,以圖東山再起,結果被事敗被殺。
而李世勣其實是忠于李密的,在李密投降后,李世勣獻出瓦崗軍的地盤、人口、財富,以李密的名義投降李淵,自己不居功。
他的這種忠義精神受到李淵的嘉許,當場被賜姓李,萊國公,李世勣原名徐世勣,由此改為李世勣。
魏征雖然當時沒啥名氣,但也投降了李唐,不久后進入太子府,成了李建成麾下的核心謀士。
而秦叔寶、單雄信、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等人則投降了王世充。
不久之后,李唐方面和王世充爆發戰爭。
秦叔寶和程咬金之間的關系最好,他們認為王世充氣量狹小,目光短淺,不是英明之主,于是在一次和李唐交戰的機會,脫離戰場,投降李淵,事后被劃歸秦王李世民帳下。
羅士信也隨后利用一次率軍攻打谷州的機會,率部投降李淵。
而身在洛陽的裴仁基父子,則受到王世充的猜忌,裴仁基于是和一些隋朝老臣試圖暗殺王世充,再擁立越王楊侗復辟,結果事情敗露,全家被王世充所殺。
但裴仁基有個年幼的小兒子裴行儉逃過一劫,被羅士信收養,后來羅士信戰死后,這個孩子被李世民收養,在貞觀年間成了名將蘇定方唯一的傳人。
唐高宗李治時代,裴行儉打得突厥人聞風喪膽,成為一代出將入相的人物。
王世充擊敗了瓦崗軍后,實力大增,開始和李淵逐鹿中原。
接著,李世民帶著軍隊與王世充展開了較量。
621年,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擊破前來支援王世充的竇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
李世民占領洛陽后,下令殺單雄信,李世民百般求情也無濟于事,最后無奈之下,在行刑之時,割下自己一塊大腿肉,隨單雄信一起入土,以全兄弟之義。
622年,竇建德麾下的大將劉黑闥卷土重來,李世民率軍討伐,雖然打贏了,但猛將羅士信戰死。
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
秦叔寶、程咬金直接參與其中,李世勣持中立態度,但也有一說是支持李世民的,魏征則在太子那邊和李世民作對。
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奪得大權,登基為帝后,昔日的瓦崗軍名將,最著名的只有秦叔寶、程咬金、李世勣成為了李唐開國功臣。
魏征則在玄武門之變后,被李世民招攬,成了貞觀時代的名臣。
其中,秦叔寶在貞觀前期病死,魏征活到了貞觀后期,程咬金和李世勣活到了唐高宗時代。
以上,就是瓦崗寨以及《隋唐演義》中瓦崗眾將的真實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