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長江中游的戰略格局陡然劇變,地處湘江之畔的長沙,像一枚楔子嵌入華中腹地,成為拱衛西南大后方的最后屏障。
對于日軍來說,這座城市早已經成為眼中釘、肉中刺,但長沙并不如他們想象中那樣容易攻陷。
汨羅江如銀帶橫陳,秋冬枯水期露出的淤泥灘深達兩米,坦克履帶陷進去便難以自拔。
而城西的湘江水流湍急,寬達千米的江面將城區與岳麓山分隔,西岸的岳麓山坡度超過45度,灌木叢生的山體連騾馬都難通行。
城南撈刀河河道蜿蜒,河床布滿青苔的卵石,步兵每前進一步都要打滑,這樣的地形,讓擅長機械化推進的日軍處處碰壁。
中國守軍望著岳麓山山腰間天然形成的竹林屏障,立刻意識到這是絕佳的火力點。
他們用兩個月時間在密林中構筑了暗堡,重機槍槍口精準對準城北開闊地,日本人要是敢來,槍炮就是給他們準備的歡迎禮。
1939年,岡村寧次立于岳陽城頭,望著南方蒸騰的暑氣向部下狂妄宣稱——不出一月,必定拿下長沙!
殊不知此時的長沙城郊,中國軍隊已布設了層層防御工事。
9 月,日軍率先向汨羅江發起試探性進攻。
第一波步兵踏入淺灘,淤泥立刻纏住他們的皮靴,藏在蘆葦叢中的中國士兵扣動扳機,日軍尸體很快就染紅了江面。
岡村寧次只能改派工兵架設浮橋,然而卻發現水下暗樁密布,只能暗暗叫苦。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岳麓山,日軍先頭部隊抵達湘江西岸,隱蔽在竹林中的重機槍突然怒吼,密集的彈雨掃過沙灘。
守軍的迫擊炮落在日軍集結地,炸得鋼盔滿天飛,三天激戰下來,日軍在汨羅江鎩羽而歸,尸橫遍野。
然而就在兩年之后,日軍卷土重來,這次他們制定了新的進攻計劃,企圖通過夜襲岳麓山瓦解守軍防線。
日第3師團摸黑進山,但還是在岳麓山里迷失了方向,日軍舉著探照燈試圖排雷,卻成為岳麓山守軍的活靶子。
城區巷戰同樣慘烈,老百姓自發挖通地下室連成地道網,他們用竹筐抬著傷員,有些老百姓在為守軍傳遞情報,更讓日軍防不勝防。
經過兩次碰壁,不死心的日軍發起第三次進攻。
這次他們面對的是中國軍隊獨創的天爐戰法,薛岳將軍將主力部署在兩翼,利用岳麓山和撈刀河的天然壁壘,誘敵深入至預設的熔爐地帶。
沒想到的是,日軍前鋒剛進入撈刀河河谷,兩側高地的迫擊炮便開始覆蓋射擊,汽車、騾馬擁擠在一起,根本無法展開隊形。
好不容易抵達長沙城下卻發現城門緊閉,城墻上布滿射擊孔,守軍的策略很明確——放日軍進入城區,在廢墟中展開巷戰,讓他們的重炮失去用武之地。
三天里,日軍狂轟濫炸,每次都在雨點般的手榴彈和寒光閃閃的刺刀面前鎩羽而歸。
守軍子彈打光了就端起刺刀肉搏,刺刀卷刃了就掄起槍托砸向敵人頭顱。
待日軍攻勢稍歇,中國軍隊立即從岳麓山、撈刀河方向發起追擊,岳麓山守軍居高臨下俯沖,撈刀河防線部隊迂回包抄,截斷敵人退路。
游擊隊在公路埋設的炸藥接連炸響,炸翻日軍運輸車輛,就連附近村民也手持鋤頭、扁擔,追著零散日軍猛揍,上演了一出全民皆兵的戰斗。
最后,彈盡糧絕的日軍不得撤退,在三次會戰的時間里,戰后統計日軍累計投入40萬兵力,卻在長沙城下留下11萬具遺骸。
這座天險之城的堅守,靠的不僅是山水,更是每一個湖南人的血性。
長沙會戰的三戰三捷,不僅打破了日軍速勝論的妄想,更向世界證明中國軍民團結一心的力量,比任何天險都更加堅實。
那些用生命守護這座城市的士兵,名字刻在烈士紀念碑上,而他們的精神,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
那是歷史的凝視,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寫下的警示:唯有團結,唯有奮進,才能讓民族永遠屹立不倒。
參考資料:
1.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 長沙會戰史料[Z]. 北京: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 1995.
2. 薛岳. 天爐戰[M]. 臺北: 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
3.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4.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湖南省志·軍事志[Z].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5.
5. 張憲文. 中國抗日戰爭史[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