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房地產穩市場進入新階段,全國土地成交規模連續4年維持-20%負增長,宅地出讓建筑面積已低于新房成交規模,行業正式進入了去庫存新階段。
城市間潛在庫存分化顯著,存量收儲成為關鍵抓手。2025年以來中央部委多次表態并出臺正式文件,明確將存量閑置地塊優先納入收儲計劃,賦予地方政府在收購定價、用途上的自主權。
據CRIC監測,目前全國已有313個城市發布了存量住宅用地規模(清單),對于各地主管部門厘清潛在庫存規模,加快閑置用地收儲起到了良好的輔助決策作用。
本文將深入剖析當前典型城市潛在庫存規模及專項債收儲進度,旨在為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024年下半年以來,得益于新房銷售端的轉好,以及政企雙方在供給側的限制,典型城市狹義庫存(已經取得銷許、尚未售出的庫存)規模率先回落。至2025年4月,狹義庫存規模已經較高點(2024年9月)下降約9%,短期去化壓力顯著減輕。
除狹義庫存外,還有大量的潛在庫存,包括未開工土地,已經開工尚未達到領取銷許標準,已經達到領取銷許標準但仍未領取等情形,這些所有庫存加在一起即廣義庫存規模。
CRIC監測的典型城市廣義庫存規模仍然處在高位運行,并且2025年以來由于出讓了較多優質地塊,廣義庫存規模小幅上升了0.7%。這也是當前房地產行業調整庫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面對這一挑戰,2025年以來中央部委多次表態,將加快推進專項債收儲,并出臺了《關于做好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存量閑置地塊優先納入收儲計劃,賦予地方政府在收購定價、用途上的自主權。比如作為全國首例的廣州,即發行了304億元專項債用于回收閑置存量土地,涉及17個地市的84個項目,部分土地經調規后將用于保障房開發。
據CRIC監測,目前全國已經有313個城市發布了存量住宅用地規模(清單),對于各地主管部門厘清潛在庫存規模,加快閑置用地收儲起到了良好的輔助決策作用。
1、存量宅地已售面積不足一半,土地收儲有待提速落地
據各地最新披露數據,27個典型城市存量住宅用地合計4.4萬公頃,其中各類保障房、人才住房、租賃住房等非商品住宅用地共有0.7萬公頃,占比16%,存量商品住宅用地共有3.7萬公頃,占比84%。
從出售情況來看,已售部分折合土地規模為1.9萬公頃,合計占比僅43.3%,不足半數。
各地實際潛在庫存規模2.2萬公頃(未售出的商品住宅用地),占存量用地總面積的49%,而其中未動工部分有0.9萬公頃,占比20%,各地大部分閑置用地均在其中,這些都是土地收儲的重中之重。
2、各城市潛在庫存規模顯著分化,常州、鄭州等存量去化周期超過6年
具體到城市視來看,各城市潛在庫存規模顯著分化,最高的重慶達到2286公頃,此外天津、廣州、成都、鄭州、沈陽、長春、常州等城市也在1000公頃以上,除了新房流速處于全國前列的天津、成都、廣州,這些高庫存城市均面臨著較大的潛在庫存去化壓力。
福州、惠州、東莞、珠海、常州等城市存量住宅用地中,均有超過70%的理論庫存規模尚未售出,其中福州更是達到92%,說明這些城市存量住宅用地中仍有較大比例可待盤活。
尤其是對于存量商品住宅用地中存量規模較大、且潛在庫存新房市場流速不高的常州、漳州、重慶等城市更是如此,單單是存量住宅用地中的潛在庫存規模,理論上需要的去化時間就超過了8年。
當前城市庫存面臨“未動工閑置”與“在建項目待售”雙軌壓力。
基于未動工/已動工土地庫存規模及消化周期,將樣本城市劃分為不同類型,剖析風險特征和應對策略。并進一步探析了長期未動工土地分布,并對近年出讓土地開工情況進行探討。
1、各城市存量用地開工率顯著分化,分類施策成破局關鍵
就不同潛在去化周期的城市分類來看:
高庫存壓力城市方面(潛在消化周期高于5年)
未動工占比較高的城市需要加快專項債收儲步伐,從而改善市場預期。常州、鄭州、漳州、長春、惠州未動工土地高度積壓,占潛在庫存中占比超過50%。
比如常州目前未動工土地規模達到772公頃,理論所需去化周期接近9年,雖然常州大量的未動工土地是融資性地塊,并不會在實質上產生庫存積壓的預期,再加上大量融資性地塊背后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還是不免會影響外地投資者的預判,不利于城市穩市場進程的深化推進。
開工率較高的城市,地方調控則面臨更大挑戰。重慶、珠海、福州、東莞已動工項目的潛在庫存消化周期均超過3年,其中重慶更是達到5.3年。由于大量存量用地已經開工在建,較難滿足土地收儲的需要。
對于這些城市而言,近年來新房交易流速快速下滑,在加強“好房子”產品建設,以新產品帶動新質需求的基礎之上,還應當在按需建設的前提下,加快保障房建設力度,將部分在建項目轉為配售型保障房或保障性租賃房,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探索化險新模式,比如對于部分權屬、債權清晰的多地塊項目,允許部分回購,對于原先規劃條件下產品存在銷售挑戰的,允許企業適度降容、減少規劃建面,并適當退還部分土地款,兼顧降低庫存和提升產品庫存。
中等庫存壓力城市方面(潛在消化周期3-5年)
潛在消化周期3-5年的中等庫存壓力城市則需集中改善自身的薄弱環節,如南京未動工土地消化周期達到2.7年,需要加快解決大量未建項目庫存的問題,比如南京近年來在江北新區超量出讓了大量住宅用地,導致原來躋身城市流速TOP5行列的江核、珠江鎮等板塊,成為了當前南京潛在庫存最高的區域。對于江北新區、江寧方山等重點板塊,南京一方面需要嚴控新增土地出讓,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響應專項債收儲行動,加快未動工土地庫存的消化,讓城市的高流量板塊重回健康,助力城市更快建立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低庫存壓力城市方面(潛在消化周期小于3年)
典型如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潛在消化周期小于3年,相對比較合理。其中,上海、杭州、北京、成都等城市更是屢屢拍出高總價高溢價地塊,顯示出行業投資端對于這些城市的青睞。但是鑒于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于住宅用地的供給,還是應當保持適量有序。
2、未動工地塊中34%已出讓超過三年,主要分布在重慶、長春、惠州
進一步分析未動工土地的出讓時間。在近9000公頃的未動工土地中,有34%為2021年及以前供應。這些出讓時間超過3年、但仍未開工的地塊,在一般定義中已經屬于閑置用地,總規模達到3078公頃。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三年以上未開工的土地,主要集中在重慶、長春、惠州、昆明、鄭州等少數城市,這五個城市三年以上未開工土地規模達到1791公頃,達到所有重點城市總量的58%。
其中重慶長期未開工土地規模更是達到了578公頃,大量遠郊地塊處于長期未開工狀態。同時,大量地塊未能如期出讓,直接約束了土地市場的投資熱度,2022年以來重慶經營性用地成交規模大幅下降,由之前2021年的2427萬公頃以上,下降至2024年的1111公頃。更大幅降低了購房者的需求預期,2024年重慶住宅成交面積500萬平方米左右,不到其2018年歷史峰值的五分之一。
此外長春、惠州、昆明此類土地規模也處于高位,從這些城市近年來的土地和新房市場表現來看,也都受到明顯的市場沖擊,一二級市場成交規模均大幅縮量。未開工土地形成的大量潛在庫存,導致這些城市在本輪市場調整中受到了更大沖擊,2021-2024新房成交規模均下跌過半。
當前,中國房地產行業正處于庫存治理的關鍵轉折期。
隨著專項債收儲政策的加速落地與供需兩端改革的深化,房地產穩市場穩預期進程正在持續推進。截至2025年5月,全國171城已通過專項債收儲盤活宅地6565公頃,等效加速去庫存54%,鄭州等城市通過收儲地塊疊加保障房建設,廣義庫存周期縮短超1年。
然而,庫存壓力分化、政策協同不足等問題仍在制約行業復蘇進程。
1、核心癥結:廣義庫存高位分化是核心挑戰,專項債收儲成關鍵抓手
當前房地產行業庫存矛盾已從狹義庫存轉向廣義庫存。
2024年下半年以來,新房銷售回暖帶動狹義庫存規模下降9%,但包含未動工、在建未售等情形的廣義庫存仍處高位,部分城市甚至因優質地塊出讓導致廣義庫存小幅上升。為此,中央通過專項債收儲政策明確存量閑置地塊優先處置,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需通過收儲、調整供地節奏等綜合措施扭轉中長期預期。
具體到城市層面,各地庫存壓力顯著分化:重慶、長春、鄭州等城市潛在庫存規模超千公頃,廣義消化周期普遍超過5年,尤其是未動工土地占比高企,城市穩預期面臨嚴峻挑戰;南京、武漢、鄭州等主力板塊因廣義庫存積壓,市場預期持續低迷,導致房價與交易量長期承壓;相比之下,北京、合肥、廈門等“模范生”城市潛在去化周期僅1-2年,供求關系健康。
分化之下,因城施策還需進一步加強落實:高庫存城市應加速專項債收儲,探索在建項目轉保障房等創新模式;常州、漳州等“雙高”城市(未動工占比超70%且去化周期超6年)亟待系統性疏解,而重慶等已動工庫存為主的城市需強化產品力與上市時序管理。中等壓力城市需聚焦板塊調控,如南京嚴控江北新區新增供地;低庫存城市則需警惕結構性過熱,維持優質土地有序供應。
2、新政實效:專項債擬收儲加速推進,漳州、鄭州去化壓力顯著改善
2025年專項債收儲計劃快速推進,171個城市擬收儲宅地6565公頃,等效加速去庫存54%。政策向三四線傾斜,84%收儲規模集中于此。從典型城市表現來看,漳州、鄭州、昆明等城市廣義庫存消化周期均下降超過1年,城市長期庫存去化壓力顯著改善。譬如鄭州通過收儲273公頃土地疊加保障房建設,廣義周期縮短1.5年。
而本身消化周期即在可控范圍內的合肥、西安也在快速落實專項債收儲,助力其穩市場“模范生”地位愈加穩固。其中合肥公告的擬收儲土地面積,更是達到公示未動工存量宅地總占地面積的71%,擬收儲進程已推進至較高進度。
至于沈陽和長春,雖然已經開啟了擬收儲公告,但是對其龐大的未開工土地規模而言,去庫存成效依然相對有限,重慶、常州等高庫存城市更是還沒有發布擬收儲公告。對于這類城市而言,長期來看,仍需持續擴充土地收儲的范圍,助力城市供求預期進一步改善,短期而言,則應選擇城市流速較高的板塊重點突破,讓主力交易板塊率先恢復健康,先完成焦點板塊的供求平衡,從而以點帶面穩定長期市場預期。
文章來源:樂居買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