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1911年11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英山縣(今屬湖北省)溫泉鎮斗米畈村一個雇農家庭。
1930年,李干曾參加少年先鋒隊組織。
1938年,李干參加當地的革命斗爭。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下半年,任中共英山縣委宣傳負責人。不久,李干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教導隊學員、區隊長,特務營第一連副連長,新四軍蘇北挺進縱隊第一團通信參謀、連長、副官主任、第二營營長。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李干任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一團一營副營長、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第三軍分區特務營營長。參加開辟和鞏固發展蘇中抗日根據地斗爭,參加了郭村、黃橋、曹甸、車橋等戰役戰斗。
李干(后左三)在蘇中軍區七縱五十五團時和戰友合影(圖源網絡)
抗日戰爭勝利后,李干任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五十五團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十一縱隊三十一旅九十一團副團長。參加蘇中“七戰七捷”、益林、淮海等戰斗戰役。1947年7月,任第三十旅九團參謀長時,奉命率第三營在南通縣范公堤王家潭箝制國民黨軍第七十九旅,掩護第三十一旅主力從海灘勝利突圍。1949年2月,李干任第三野戰軍十兵團教導團副團長,第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六〇團團長。渡江戰役前的3月2日,李干奉第二十九軍軍長胡炳云、政委張藩之命,化名張國政,以國民黨軍江陰要塞炮臺總臺長唐秉琳(中共地下黨員)衛士身份,和徐以遜、陸德榮、王剛三位營級干部秘密進入江陰要塞炮臺,并編成一個秘密黨小組,李干任組長,協助地下黨組織進行策反,秘密組織部隊起義。4月21日起義當天,李干與徐以遜、陸德榮(容)、王剛等人沖入要塞司令部司令戴戎光的作戰室迫其投降,勝利完成了協助江陰要塞守軍起義任務,迎接在江陰渡江的部隊順利渡江。
江陰要塞起義后中共地下黨員和解放軍代表合影。前排左三為李干。
新中國建立后,李干任第十兵團行政處處長、福州軍區后勤部油料部部長。1969年12月,任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副司令員。1975年9月,任福州軍區后勤部副部長、顧問。
1955年,李干授予上校軍銜。1963年晉升大校軍銜。榮獲了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獨立功勛榮譽章。
李干與家人的合影
1980年12月,李干離職休養(正軍級)。
1993年4月30日,李干在福州逝世。享年82歲。骨灰安葬于家鄉英山縣溫泉鎮斗米畈村李家堡。(據童來喜等主編《從新四軍中走出來的未授將銜的軍以上干部》等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