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錢鈞出生在河南省光山縣的一個貧寒家庭里。六歲那年,生活的重壓便讓他過早地承擔起責任,被迫給地主家放牛。他眼中的世界,是勞苦大眾的艱辛,這讓他對改變命運充滿了渴望。
稍長一些,他跟隨一位漆匠學習手藝,隨后又學會了打鐵,小小年紀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用一雙勤勞的雙手支撐著家人的溫飽。彼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一個貧苦出身的青年,如何才能找到一條改變自己乃至國家命運的出路呢?
錢鈞年幼時家境貧困,六歲便給地主放牛換口糧。稍大些,他跟著漆匠、鐵匠學藝,靠雙手挑起生活重擔。1925年,經人介紹,20歲的他到漢口一家鑄鐵廠當翻砂工。恰逢大革命時期,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工會組織不斷壯大。錢鈞在這里第一次聽到“馬克思主義”“工人階級解放”等詞,也第一次看到工人敢于與資本家談判。
1927年2月,錢鈞加入中國共產黨。沒多久,大革命失敗,全國革命力量陷入低潮。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鎮壓,不少人選擇沉默,但錢鈞沒有退縮。他回到家鄉,深入田間地頭宣傳革命,串聯群眾,發動農民。到1929年,他帶領的農民自衛軍編入紅十一軍,他也正式成為紅軍指戰員。
在鄂豫皖根據地,錢鈞先后任手槍隊隊長、指導員、連長、副營長等職務。那時,紅軍力量弱小,武器簡陋,但敵情復雜,需要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手槍隊常常夜間突襲或化裝偵察,錢鈞身先士卒,幾次脫險。他與戰友常常在夜色下埋伏,冷風灌進棉衣,槍膛里冒著熱氣,只待敵人出現便一舉出擊。
1931年,紅四方面軍成立,錢鈞隨紅四軍主力轉戰。面對國民黨頻繁“圍剿”,根據地局勢一度危急。他從實戰中總結經驗,逐漸成為紅十一師參謀長,參與指揮多次反“圍剿”,積累豐富的戰術經驗。
1932年后,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向西進軍開辟川陜蘇區。錢鈞參與了川陜地區的反“三路圍攻”“六路圍攻”,戰事連綿不斷。他被任命為騎兵團團長,率部機動穿插、襲擾敵后,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戰略空間。
1935年,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師,拉開了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勝利的序幕。長征途中,兩翻雪山三過草地,條件極其艱苦。戰士們身裹破棉衣,靠野菜和皮帶煮湯充饑。作為騎兵團團長,錢鈞常要騎馬奔走于前后方,傳達命令、偵查敵情。到達陜北時,隊伍已經減員嚴重,但仍保留著戰斗力。
1937年抗戰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錢鈞任129師教導團團長,訓練骨干力量。他特別重視政治教育,常與士兵談心,講述為何抗日。次年,他率部東進山東,擔任魯中抗日聯軍獨立第1師第3團副團長,后任山東縱隊第4支隊2團團長。面對日軍“掃蕩”,他指揮部隊靈活轉移,憑借熟悉地形屢次粉碎日軍進攻,鞏固了泰山、魯山等根據地。
抗戰勝利后,解放戰爭全面打響。錢鈞留在山東,先后任魯中軍區第9師師長、副司令員、魯中南軍區司令員等職。他指揮部隊參加濰縣、萊蕪、濟南、淮海等戰役。尤其淮海戰役中,他率部與友軍緊密配合,切斷敵軍退路,爭取到關鍵勝機。
1949年新中國成立,錢鈞先后任膠東軍區司令員、浙江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這是對他幾十年戎馬生涯的肯定。此后,他擔任浙江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繼續投入到部隊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中。
1983年,錢鈞離休后,被中央明確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這不僅是對其資歷的認可,更體現了他對黨和軍隊建設長期貢獻的肯定。離休后,他依舊心系軍隊建設,多次向相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談部隊管理與新兵訓練。
錢鈞生活簡樸是出了名的。他常說:“革命打天下是為百姓過好日子,不是讓自己享福。”單位給他配備新家具,他謝絕了,說舊的還能用。計劃供應的肉票,他也常退回去,說把好東西留給更需要的人。家里來客人,他也只是端出自家簡單飯菜,既不鋪張,也不敷衍。
晚年,他時常回憶那些烽火歲月:夜襲敵哨、雪山草地、破舊棉衣中的戰火溫度。他說:“那時苦,可大家有盼頭。”他沒留下太多言語,卻用一生踐行了黨員和軍人的本色。
1990年,錢鈞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5歲。彌留之際,他囑咐子女:“做人要本分,做事要為公。”這句話,或許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