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往,荔枝是貴族水果,就連唐朝皇帝都吃不上幾顆。但今年夏天,荔枝卻賣成了白菜價,一斤低至1.98元,這讓人們實現荔枝自由的同時,也忍不住發問為何今年荔枝能賣這么便宜?這與產量的激增以及各大品種扎堆上市息息相關。而由于賣不上價,有種植戶寧愿爛在樹上,也不愿雇人采摘。
01、跌成了白菜價
今年夏天,荔枝的存在感出奇得高。不僅是因為電視劇《長安的荔枝》引發熱議,更因為荔枝本身的價格不斷下跌,讓人忍不住多炫幾斤,否則就像吃了虧。
6月下旬,家住廣東珠海的林舟發現,今年的荔枝價格跌起來沒完沒了。同樣是家門口超市賣的妃子笑,一周前還是6元一斤,過兩天再去看,一斤只要2.98元。超市工作人員似乎認準了還會跌,只用一塊白色硬紙板,寫上“2.98元/斤”幾個數字,隨意貼在貨架旁。果不其然,三天后,價簽又換了個新的,上面寫著“1.98元/斤”。
“荔枝這是跌成白菜價了。現在隨便買斤桃子、李子,都得六七元,這么對比起來,荔枝像是不要錢似的。”林舟如是感慨。
林舟所在的廣東,是荔枝生產大省,全年荔枝產量占比超過50%。在這里,荔枝品種繁多、價格便宜,應該算不上啥新鮮事。同樣作為荔枝大省的廣西,也是類似的情形。但今年,荔枝價格不僅低到讓兩廣人震撼,還外溢到其他省份,讓更多人體驗了一把“享之不盡”的快樂。
“到底是我的打開方式不對,還是荔枝每年都這個價?”方圓家住浙江紹興,不久前下班路過水果店時,他瞥了眼荔枝的價格,5.80元/斤,剝了顆放進嘴里,很甜,果斷買了5斤回家。當天晚上,方圓把疑問發到網上,沒想到收獲了來自全國各地網友的共鳴。
▲圖源/小紅書
有北京IP的網友說,不久前剛見過6元一斤的荔枝,這在記憶里應該是第一次;有甘肅IP的網友曬圖道,自己長到20多歲,第一次吃5元多一斤的荔枝;一位上海IP的網友則表示,同樣的錢,往年只能買2斤多荔枝,今年足足買了5斤。
因為價格足夠低,荔枝價格等話題詞頻繁登上熱搜,如今引發的討論已不再局限于價格本身,而是延伸到誰更好吃、吃不完怎么辦等問題上。
在不少科普文章的表述里,除了大家熟知的妃子笑、桂味,荔枝的種類多達上百種。如果非要排個序,掛綠在荔枝界的地位相當于“皇后”,仙進奉相當于“貴妃”,再往下,桂味和糯米糍并列“妃位”,荔枝王、白糖罌并列“嬪位”......
以往,大家對這些荔枝品種的感知,還停留在看看圖片、聽聽介紹上,對所謂“荔枝鄙視鏈”深信不疑。今年,因為荔枝大降價,不少荔枝愛好者遍嘗各個品種,有了自己的判斷,不少消費者聲稱,桂味才是民選之王。
當然,比起探討哪個品種更好吃,眼下更迫切的,是荔枝的消耗和儲存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兩廣地區的消費者可能更有經驗。
不少廣東、廣西IP的網友表示,荔枝除了直接剝開塞嘴里,還能做“全荔宴”,比如荔枝排骨、荔枝咕咾肉。實在吃不完也別直接放冰箱,先用報紙把荔枝包好,裝進保鮮袋,然后放進冰箱,能保鮮一周多。還可以把荔枝全部剝完放冰箱里冷凍起來,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就行,吃起來像荔枝味雪糕。
荔枝跌成白菜價,除了食客們大飽口福,茶飲品牌或許是最大的受益方。一直以來,新茶飲品牌保持話題度的方式,不外乎聯名、圍繞時令水果做文章。今年,茶飲品牌自然沒放過荔枝這個IP,一邊推荔枝系列產品,炒高話題度,另一邊又能充分享受到荔枝低廉的采購價。
6月中旬,茶百道率先上新了兩款荔枝相關產品——荔枝冰奶、海鹽荔枝冰茶,價格不算便宜,中杯裝分別是16元/杯、18元/杯,大杯裝還要再貴3元,但銷量不俗,上市一小時就賣出5萬杯。沒過多久,瑞幸、霸王茶姬也加入陣營,推出了各自的荔枝系列新品。
02、扎堆上市的“鍋”
供求關系影響價格,歷來如此。多位荔枝行業從業者告訴《財經天下》,今年荔枝價格一再下跌,主要因為產量大,又剛好扎堆上市,還集體錯過了端午節這個“能賣上價”的時點。
今年是難得一見的荔枝大年。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人調侃,感覺今年地球上每一棵荔枝樹都掛滿了荔枝。這句調侃有據可依。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的預估數據顯示,今年全國荔枝總產量預計為365.04萬噸,比2024年增產111.26%。
“荔枝樹開花前怕冷,結果的時候怕雨水,喜熱,喜光。剛好,去年冬天廣東冷得特別晚,今年降雨也少。”廣東荔枝種植戶萬鵬,如是向《財經天下》解釋今年荔枝豐產的原因。
原本,荔枝各地區品種的成熟期差距就小,上百萬噸荔枝,往往集中在一兩個月內涌入市場,本來消耗起來就難。今年,受氣候因素影響,應該前后腳上市的多個荔枝產區,更是重疊在一起,加劇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本來生活水果買手蘇影儀告訴《財經天下》,今年,廣東高州、廉江、汕頭、汕尾、增城、深圳以及廣西等產區的荔枝,成熟期非常接近,采摘期幾乎重合,扎堆涌入市場,造成價格踩踏。其中,尤以桂味為主,“去年同期桂味地頭價在25~26元/斤,今年只要3~4元/斤”。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今年不少消費者都買到了個位數一斤的桂味,充分享受到桂味自由。
“桂味、糯米糍、仙進奉這些都屬于晚熟品種,今年扎堆成熟上市,且錯過了端午這個時間節點。一般來說,端午節前有一個荔枝銷售的小高峰,能賣出一定溢價。端午節后多品種大量集中上市會有一些消費疲勞。”蘇影儀補充說道。
▲圖源/受訪者
樸樸超市給《財經天下》提供的數據,同樣能印證上述說法。樸樸方面的數據顯示,端午節之前,荔枝整體價格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端午節之后,妃子笑相比往年價格低了30%左右,其他品種如桂味、仙進奉、糯米糍,價格甚至還有降低50%的,且都是最近幾年最低點。
荔枝保鮮難,是生鮮界的“急性子”。白居易在《荔枝圖序》里寫道,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最近熱映的《長安的荔枝》,又讓消費者對荔枝的保鮮難題有了直觀認知。
“考慮到荔枝的脆弱性,一直以來,物流成本都是決定荔枝終端售價的最大因子。”一位從業者告訴《財經天下》。從這個角度來看,荔枝價格高低,背后也不乏物流相關因素。
一般來說,大體量生鮮電商、直播電商平臺,能拿到比個體種植戶更低的運費報價。廣東荔農林倩貼出的一份順豐冷鏈物流收費標準顯示,5斤重荔枝凈果,發廣東省內需要27元,發省外少則30元,多則90元。作為對比,本來生活告訴《財經天下》,同樣是5斤裝荔枝凈果,冷鏈物流,發廣東省內的物流費用是17元,省外是30多元。
此外,陸運雖說比空運更慢,但要便宜不少。如果是陸運+線下渠道,還能省去人工打包、配送環節以及相應的費用,物流成本更低。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不少消費者能在電商平臺買到“50元5斤包郵”的荔枝,但要想直接找個體種植戶買荔枝,往往運費會比荔枝貴。而便宜到像是不要錢似的荔枝,往往出現在超市、水果攤等線下渠道。
03、有人寧愿爛在樹上
“有哪些曾經是奢侈食品,現在卻變得平價化的食物?”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底下的一個高贊回答是,荔枝。
在史料記載里,荔枝時常和“進貢”兩個字同時出現。乾隆四十七年,福建進貢的一批荔枝樹,共結果473顆。乾隆皇帝一天不過吃4顆,其余用來賞賜給后宮嬪妃、王公大臣,能得到一顆已是榮寵。如今,荔枝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荔枝賣成白菜價,在消費者感慨“終于實現荔枝自由”的同時,不少荔枝種植戶卻因為賣不上價格,只得讓已經結果的荔枝爛在樹上。畢竟,找人上樹采摘荔枝、荔枝摘下來泡冰水,都需要錢,如果注定賣不出高價,還不如干脆不折騰。
這是荔枝豐產的另一個側面,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荔枝產業的脆弱性。
荔枝原產于中國,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我國是全球荔枝第一大主產國。但因為荔枝生性嬌貴,不僅產量得看天吃飯,集中上市會引發價格踩踏,待到荔枝成熟上市后,對保鮮、物流的要求也極高。
作為產業鏈源頭,種植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距離消費者太遠。萬鵬告訴《財經天下》,盡管在消費者的感知里,荔枝價格忽高忽低,但實際上在種植端,過去這些年,除了2024年因極端氣候導致減產,從而推高價格之外,其余時間,荔枝的地頭價一直相對穩定。因為渠道有限,種植戶普遍不太能賣上價。
▲圖源/受訪者
近些年,整個荔枝產業鏈條上的參與方,也都在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在種植源頭,一直有相關科研在嘗試優化荔枝的品種結構,通過選育特早熟或特晚熟品種,最大限度延長鮮果供應期,解決扎堆上市的問題。
在銷售鏈路中,作為平臺方,為了盡可能給荔枝保鮮,本來生活不僅采取了預售方式,待荔枝成熟后現摘現發,還會要求果農們帶枝采摘,物流包裝內用到特別定制的保鮮袋包裹。樸樸方面告訴《財經天下》,近些年在持續加碼源頭直采,優化供應鏈路,部分荔枝品種能最快24小時內完成采摘并送到用戶手中。
而對于荔枝產區和農戶來說,最重要的是被看到。近年來,不少荔枝產地政府都在努力擦亮當地名片,比如茂名、增城。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邊科普荔枝,邊幫著家里拓寬些銷路,寫道:“奶奶種的荔枝堆成山,9.9元一箱,給地址就寄。”
萬鵬告訴《財經天下》,這些年他一直在琢磨盡量繞開中間環節,目前的想法是,先聯系多家在同一地區的水果店,對方集中下單,他統一發貨,“起碼能繞開收購商和批發市場”。
(文中林舟、方圓、萬鵬為化名)
(作者 | 林木,編輯 | 吳躍,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