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今年76歲了,她在去年6月份查出了肺部有個惡性腫瘤,后經過手術已經把這個惡性腫瘤切除,目前身體狀況良好,無需吃藥和化療等,只要定期去醫院復查。因為她沒有受過教育,不太認識字也不太聽得懂普通話,所以當時我們家屬選擇瞞著她,只說是肺部有個息肉需要切除。她的性格從來都是很害怕這很害怕那,也許是她那一年代連飯都吃不飽的環境造成的,我們擔心她得知真相會因為情緒緊張而導致病情加重。
手術后她才得知真相,自此之后,她對去醫院極度抗拒(去醫院也僅限于去復查,并且充滿抗拒情緒地去);她也不愿意再出遠門,比如說:我們帶她去市區喝早茶,她就會說“完了,又要去市區,我好像肚子有點不舒服了”;我們母親節帶她去隔壁市游玩,她便說自己要拉肚子;我們計劃帶她去汕頭走走,她知道后就開始說自己頭暈了,拉肚子,全身不舒服不想去,等等。而且她說的這些癥狀也確實出現在她身上。
她失眠加重,吃醫院開的安眠藥也無法入睡,她曾說是想東西想得睡不著。她平時會出去跟村里的老人打牌,但是閑著的時候她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發呆或者一個人胡思亂想。
她跟我爸媽弟弟爺爺住一起,我與兩個小姑不跟她住一起,但是我爸和爺爺脾氣不好,雖說會照顧我奶奶,但是總歸會經常發脾氣以及不那么細心。我奶奶還是比較依賴我跟兩個小姑,但是她也會害怕麻煩到我們。我家里人之間的關系也不是那么和諧,所以我總是出力的那個人,以及爺爺奶奶有什么事需要溝通的話我總是當傳話或者中間人去協調我爸跟兩個小姑。
我知道我奶奶這是抑郁癥或者是焦慮癥的癥狀,我提出過帶她去看醫生,但是她表現很抗拒。而且我爸爸爺爺以及小姑那些認為抑郁癥就是單純想得多,不是很重視精神上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比較糾結:我是不是應該直接自己帶我奶奶去醫院看精神科?還是我多點回家開導她會更好?
我不太懂我爸他們那一代人的想法,我自己本身也有心理的問題,所以我還挺能感受我的奶奶這種狀態。
一個不知所措的人:
你奶奶是幸福的。
一是她的壽命已經超過2024年中國女性死亡者的平均年齡(接近76歲)。
二是她有一個大家庭。兒女多。丈夫也還健在。24年中國男性死亡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也就是說,一對夫妻到了晚年,丈夫還在,甚至還能照顧妻子的,是少數。有配偶和孩子的照顧,幸福度一定是高的。配偶和孩子偶爾的不耐煩,甚至生氣,對老人的影響不大,因為都是自己的親人,很容易理解、原諒。如果是養老院工作人員的不耐煩與生氣,殺傷力就大了,老人就會覺得孤單、恐懼,也能生出仇恨。而人的不耐煩與生氣,是常有的事。所以孔夫子才會說,孝順的最高階段是“色難”,能夠徹底去掉不耐煩與生氣。沒幾個人能夠做到。你的爺爺、爸爸與姑姑們,你也不要去苛責他們,畢竟都是普通人,有些情緒起伏是難免的。
你這個孫輩能夠調停潤滑長輩間的矛盾沖突,那情商與能力很強了。要做得更好,我有三個建議:
一是奶奶怕死不是她那代人的特征,怕死就是人的特征。我們見過再多不怕死的人,都要理解人的怕死。怕死不是軟弱、脆弱、矯情,不是病。人適當地怕死,才有緊迫感,才會抓緊時間做事,年輕的時候,容易做事拖沓,耽誤人生,往往是因為死亡離得很遠,覺得時間很多。
二是不要給你奶奶貼“抑郁癥”“焦慮癥”的標簽。疾病的診斷是非常嚴肅與專業的事——即使這樣,誤診率也是不低的。現在有個不好的風氣,似乎誰都可以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抑郁癥”“焦慮癥”的標簽,中國人似乎變得人人抑郁,也個個都是“心理咨詢師”,這是很荒唐的,是一堆所謂“心理學家”的騙子們刮起的妖風。健康、正常的人,是多數。
三是以你奶奶原意愿為主。奶奶喜歡呆在村子里打牌,不愿望離開村子這個心理安全區,那就順著她,呆在村子里,兒孫們多回去陪她。去市里喝早茶,去旅游,過“母親節”,兒孫們這些心意,自己覺得再好,奶奶覺得不舒服,那都要尊重奶奶。尤其是“母親節”這種外來的洋節,老人家可能無所適從,更讓她緊張。別說你奶奶,就是樓宇烈這樣的大學者,一些“洋習慣”也讓他不適。比如婚禮穿白紗,他覺得荒唐,白色在我們的傳統中用于葬禮,喜事從來是穿紅色的。又比如過生日吹蠟燭,更是無知到了極點,因為“吹燈拔蠟”在我們的傳統中,是死亡,是詛咒。他認為,文化自信要從改變盲目崇拜洋習慣做起,婚禮就穿吉祥的紅色,生日就吃寓意好的長壽面。我覺得他的警惕與建議非常有價值。
你奶奶正常、幸福,隨她的意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