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同時進行的兩場“攻防戰”同時傳來捷報——
一邊是騰格里沙漠東南緣,一條蜿蜒153公里的綠色巨龍正式合龍,牢牢鎖住東侵的沙海;
另一邊,實驗室里中國科學家首次揭開水稻對抗高溫的基因密碼,給糧食安全裝上“天然空調”。
一邊是國土防線,一邊是糧倉根基,雙重保障正悄然改變著中國的生態版圖。
6月30日,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完成了一場“鎖沙戰役”。
寧夏中衛市一條總長153公里、寬10到38公里的固沙鎖邊防護帶全線貫通。這條由草方格沙障、灌木帶和喬木林組成的復合防線,如同一道堅韌的綠色閘門,死死卡在騰格里沙漠向東擴張的咽喉要道上。
中衛市這個“沙漠哨所”有多重要?
它扼守在祁連山與賀蘭山形成的天然走廊間,是內蒙古與寧夏聯防風沙的命門。過去數十年,從這里撲向華北平原的風沙,曾讓數百公里外的城市飽受沙塵之苦。
2025年,中衛市吹響荒漠化治理沖鋒號,計劃年內完成118萬畝治理任務。截至6月底,55萬畝沙地已被草方格和植被覆蓋。當推土機在沙丘間壓出最后一道草方格時,意味著這道守護華北平原的生態盾牌終于鑄成。
而在沙漠的另一端,塔克拉瑪干北緣的阿拉爾市,上演著另一場綠色革命。
4萬畝沙漠稻田里,插秧機轟隆作響。嫩綠的秧苗如士兵列隊,精準扎進曾經的不毛之地。一臺機械日插秧40畝,效率是人工的50倍。
更絕的是當地獨創的“錯峰放水育秧法”——通過科學調控放水時間,讓稻種發芽期錯開,確保所有秧苗在最佳時機下田。這套沙漠水稻種植體系,把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年產優質大米的“塞外江南”。
當人類在沙漠前線步步為營時,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破解著氣候變化的終極密碼。
今年5月,《細胞》雜志的封面被中國水稻團隊點亮。華中農大李一博教授團隊發現的QT12基因,猶如給水稻裝上了天然空調。這個神奇基因的工作原理酷似古法淬火:當熱浪來襲,QT12與蛋白復合體形成“雙生鎖”,既穩住籽粒內部的“分子防火墻”,又平衡儲藏蛋白與淀粉合成。
這背后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全球氣溫每升高1℃,水稻就可能減產25%且品質暴跌。長江流域作為中國水稻主產區,近十年頻遭極端高溫侵襲。傳統溫室篩選的耐熱基因在大田里紛紛失靈,QT12卻打破魔咒——它源自田間自然高溫篩選的抗性種質,是真正經得起烈火考驗的“真金”。
2023年武漢酷暑中,攜帶改良QT12基因的水稻創下驚人數據:比普通品種增產92.5%,堊白率顯著下降,米飯口感明顯提升。在“華占”等主栽品種中導入該基因后,杭州、長沙試驗田的產量分別躍升77.9%和31.2%。
當西北大漠的草方格鎖住流沙,當長江流域的水稻啟動分子空調,中國正用兩條戰線應對氣候危機。
中衛的治沙人踩著滾燙沙丘扎草方格時,武漢實驗室里的試管正孕育著耐熱稻種。153公里沙漠防護帶不只是地理屏障,更是生態安全的戰略縱深;QT12基因也不僅是技術突破,它藏著14億人端穩飯碗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