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囤點酒在家里,平時請客、聚會、過節都能派上用場。可其實啊,白酒和一般吃的喝的還真不一樣,它越放越香,甚至放個十年八年,還能翻好幾倍身價。
所以老話說“酒是陳的香”,一點沒錯。咱們今天就嘮嘮,那些越擱越值錢的“老白酒”。家里要是恰好存了這幾種,可別隨便開了喝,瓶瓶都能算是傳家寶。
1、50年代 新疆伊犁上等白酒
伊犁河谷,有一座酒廠叫“公慶和”,這是新疆較早的酒坊之一。1956年時,它轉為國營,名字就變成了伊犁酒廠。這酒采用的是天山融化下來的雪水,配上伊犁當地的高粱,在老窖池里發酵了整整三個月。開瓶后能聞到獨有的哈密瓜香,這也是新疆白酒特有的風味。
因為年份太久遠,成箱留存下來的很稀罕。若是品相完好的,拍賣價格能頂得上一輛小車,收藏圈里都把它當作搶手的寶貝。
2、60年代 江西老四特酒
誕生在江西樟樹,那地方自古就是“藥都”,1952年成立了樟樹釀酒廠,就成了江西老酒的代表。
六十年代出的這批四特酒,酒瓶身材高挑,掛的還是早年的“望津樓牌”商標,瓶上只是圖案沒寫字,比后面普遍見到的四特酒還寬大些,足足有550毫升。
它用的是贛江的水,沿用古法慢慢釀出來。據說因為在樟樹,當地環境影響,酒里還有一股隱隱的藥材香。那會產量本就不高,如今存世極少,要么被收藏家珍藏。
3、1973年 長江大橋牌五糧液
1973年開始,五糧液從“紅旗牌”換成了“長江大橋牌”,瓶子也不再是早先的細直筒,而變成了胖胖的大肚蘿卜瓶,看起來就更大氣。
為了出口方便,還專門做了白標的外銷版,瓶身上印著“湖北”,但其實酒依舊是在四川宜賓的老廠里出的。
4、1954年 金輪牌茅臺
1954年那會,茅臺全年的產量才160多噸,非常少見。當時出口用的就是注冊的“金輪牌”商標,酒裝在土陶瓶里,瓶身印著繁體字,還寫著“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出品”,再配上英文。
封口手法也很特別:先是油紙、木塞封住瓶口,再用豬尿泡皮裹上,最后青麻絲扎緊固定,層層把關。這樣的老茅臺喝起來還有一點檀木香,是現在的新茅臺所沒有的。
如果家里有以上有幾款老酒,要好好存著,上升空間是很大的。如果沒有也沒關系,不妨現在入手些好喝不貴糧食酒。
南池翠N6
說到這款酒,最讓人佩服的就是它始終堅持用老辦法釀酒,幾十年下來,市場怎么變,別的品牌有的搞噱頭、有的猛漲價,它都沒隨大流。一直老老實實用五種糧食,按傳統的大曲固態工藝慢慢發酵,釀出來的酒再放窖里整整藏上6年,好把那些刺激的醛類物質去掉。這樣酒喝起來就顯得很干凈、很醇和。
它的釀造地在四川邛崍,這地方可是有“中國濃香型白酒心臟地帶”之稱,水土氣候都適合釀酒。這個酒廠早在1988年就建成了,還是當年的“老八大原酒廠”之一。廠里很多老一輩的釀酒師傅都有個共同的信念——只要酒真材實料,味道好,不怕地方偏僻,買酒的人自會找上門。
所以說,這款酒從一開始就定位成大家都喝得起的濃香型白酒,并不是要做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讓普通人都能買來放心喝。每一瓶放了6年的酒香特別濃,湊近聞能聞到層層糧香和窖香,沒有一點怪味;輕輕抿一口,先是甘潤綿軟,接著慢慢透出那股糧香、酒香,再往下咽時還能感覺到細膩的甜。
也正因為它一直用心在釀每一滴酒,才慢慢贏得了不少老酒友的喜歡。
白云邊
自1952 年建廠以來,以醬香、濃香、清香于一體的兼香型白酒為主,具有 “芳香優雅,醬濃協調,綿厚甜爽,圓潤怡長” 的獨特風格,1991 年被確定為全國濃醬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本文到這里 就結束了,感謝各位的點贊收藏!
免責聲明:本文為推廣文案,文章內容、產品、服務均由品牌方提供,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如涉及錢款交易,請慎重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