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75
7月19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郭延慶將在南京做一場題為“求同存異:與ASD兒童共成長”的家長講座。
這次,郭延慶將就自閉癥干預的幾個最核心的問題進行拆解:干預的目標的是什么?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干預方法?干預的效果評判的標準是什么?
郭延慶認為,自閉癥孩子的正常化,是在求環境基本行為要求之大同的基礎上,存環境可容之行為差異,然后把時間和精力用來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有意義地打發時間。
下面是這次講座將分享的一些核心觀點。郭延慶將在講座上,就“求同存異共成長”的話題,做更詳細的講解。
文| 郭延慶
整理| 譚萬能
圖| Pexels
(據公眾號“時一憨”文章修訂)
求同:求環境要求的行為之同
我們活著的每一個清醒時刻,都處在一個特定的環境當中——辦公室、大街、會場、居家或聚會。
不同的環境,對身處其中的人,都有著一套不成文的行為要求。我們通常會下意識地自適應這些要求,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正因為人人都基本做到了,我們才不顯得特別突出。
如果有個別人在特定場合,當行的不行,當止的也止不住,就會立刻被注意到,被視為“另類”,甚至被認為有“病”。
比如,在鴉雀無聲的會場里大聲喧嘩,來回跑跳。一個人“能走會說”的本事,如果在不適當的場合表達出來,反而成了需要被處理的問題。
因此,比“能走會說”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時何地說,何時何地走”的本事。這便是與環境的適應性。
那么,環境對行為的要求,具體是什么?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
?基本要求:這是對環境中所有人的要求,是維持環境秩序的底線。
比如在一場會議中,作為聽眾,我們幾乎是不經意識就能做到安坐(不隨意走動)和保持安靜(不發出影響他人的聲音)。做到這一點,我們在一眾聽眾里就不顯得突兀,會議就能有序進行。
?合格要求:這是對環境中大多數人的要求。
在會議中,除了安坐和安靜,環境還要求大多數人有“聽講”的行為——看著講者,跟隨其內容進行思考,偶爾點頭或記筆記。能做到這些,我們就算一個合格的聽眾。
?卓越要求:這是環境中極少數優秀者才能達到的要求。
比如,在會議中全程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并回應講者,記錄所有重點。這種要求,即使我們刻意努力,也難以長時間保持。
我們大多數人,都處于滿足“基本要求+ X”的水平。
我們培養孩子各種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希望他能用以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而具體到每一個當下,就是適應當下的環境。
所謂適應當下的環境,就是:環境所要求的行為,我們要適當表現;環境所禁止的行為,我們要適當控制。
因此,培養和教育干預孩子,我們不僅要重視“賦能”的過程,更要重視“所能”的適當性。
這就要求我們時刻保持對環境的敏感:無論置身何處,都要有意識地思考,這個環境對所有人的基本行為要求是什么?對大多數人的要求是什么?對最優秀的人的要求又是什么?
這,就是“求同”——追求在特定環境中,符合社會性規則的、必要且適當的行為。這是我們干預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存異:存環境可容的行為之異
如果說,“求同”是幫助孩子融入群體的必修課,那么“存異”,則體現了我們對神經多樣性的一種接納與包容。
但這種接納,也并非沒有原則和底線的照單全收。
環境,一方面對我們提出了表現性行為要求(當行則行),另一方面,也對我們提出了禁止性行為要求(當止則止)。
幾乎所有環境,都絕對禁止三類行為:自傷、攻擊和破壞。
還有一些行為,如在課堂上高聲打電話、隨意走動或蹦跳,也屬于不被允許的行為。而開小差、自言自語或睡覺,則是在同一場合(課堂)對大多數人都要求不表現的行為。
這些“當止”的行為,同樣存在層次之分。
我們在追求讓孩子掌握“可為行為”的過程當中,那些不被環境明確定義為“當止”的行為,或者暫時不影響他人、自身安全與發展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允許它存在。
這,就是“存異”。
譬如,在廣場上個人休閑的時間里,孩子自言自語,來回搖晃身體,興奮地蹦跳、晃手。
家人或干預者,當然可以把這些行為作為管理的目標去適當制止,因為這些行為方式比較特異,容易引人注目。
但反過來想,如果不干預,任其短暫、自由地享受自己的獨特時光,可不可以呢?
完全可以。
環境不禁止的行為,我們都可以看作是環境可容的行為。
盡管這些行為在別人眼里可能顯得異樣,我們也不必錙銖必較,看見了就要去消滅。
更何況,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我們的首要目標,應當是幫助孩子建立環境“可為”的行為,而不是優先去消滅某個“不可為”的行為(除非該行為當下必須馬上制止)。
共成長:探討有意義地打發時間
如果沒有災病和意外,在生命漫長的百年時間里,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緊張地學習、緊張地適應新的變化。
事實上,我們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都只是在處理日常、應付常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套路和圈子里。
培養這些應對日常的能力,當然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但對于包括我們ASD兒童在內的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能力是可實現的。
一旦實現,他/她的生活就會變得比較從容,甚至可以結余出大把時間,去做些讓自己開心、愉悅或實現更高追求的事情。
這引出了最終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共成長”。
它的核心是,與孩子一起,共同探討那些有意義的、打發富余生命時間的方式。
生命,不只是一個學習和適應的、不斷消耗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和體驗的過程。
我們幫助孩子“求同”,是為了讓他獲得進入社會生活的“門票”;我們與他一起“存異”,是為了守護他獨一無二的內在世界。
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他有能力、有時間、有空間,去體驗和享受生命本身,去找到那些能讓他感到快樂和充實的、打發時間的方式。
這,或許才是我們與孩子“共成長”的終極意義。
講座時間:7月19日 上午 9:10-12:00
講座地址:南京天豐大酒店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洪武路26-5號)
?♀?參與對象:2-10歲特殊需要家庭
7月19日南京場,除了郭延慶教授講座外,還有四大主題工作坊、家長答疑會、初評體驗課等更多精彩活動。
①優惠福利
報名課程享7月專屬優惠
②實物福利
參與互動,有機會獲得郭延慶著作《應用行為分析與兒童行為管理》簽名版書籍
中心現場還有驚喜福利紅包墻,各類福利只在719當天!
趕緊掃描二維碼報名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有任何問題點擊“閱讀原文”咨詢“AI顧問”——你的專屬個性化AI督導,專業又懂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