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買了三輛車,最后悔的是什么?
我不會說價格,也不會說品牌選擇,而是我花了太多年,才認清完美汽車這四個字,根本就不存在。
第一輛,我想著一步到位,選了高配頂配,結果開起來處處不順手。
第二輛,照著測評追求性能,動力強勁,配置拉滿,可真開上路才發現,很多功能純屬雞肋。
看著炫酷,實際不是用不上,就是添堵。
直到第三輛,我才徹底轉了念。
不再為了參數去堆疊配置,而是從好開,好用出發,回歸日常。
反倒是這一次,開得最舒心,保養也簡單,家人都滿意。
而這份舒服,很多時候就來自于那些我堅持不買的地方。
尤其這三樣,親測真沒必要,別再被銷售和測評騙了。
01 不買超大輪轂低扁平比輪胎。
聊到這個東西,如果你去問銷售,十個有九個都跟你說,大輪轂有氣勢,有運動感,開出去立馬不一樣,一看就是懂車之人。
我也信了。
于是買第二輛車的時候,一咬牙選了20寸輪轂配35扁平比的輪胎。
效果確實挺驚艷的。
但真開上路呢,三個字,不實用。
首先是貴。
一條輪胎大幾千沒跑,換胎還得找專業門店,那四條胎就占了我全年養車預算的五分之一,簡直離譜。
其次是不好開。
低扁平比輪胎雖然號稱路感清晰,但真要過個減速帶,反倒提心吊膽。
遇到坑洼路面就像開碰碰車,生怕輪轂變形輪胎鼓包。
我家那條老路修了三年,我的輪胎也換了三套。
還有個細節很少人提。
低扁平比輪胎的胎噪,高速上簡直像開飛機,音樂開到最大都蓋不住。
最氣的是,它除了好看,你根本不會感受到任何駕駛樂趣。
不像座椅通風,方向盤加熱這種每天都能提升體驗的配置。
所以后來第三輛車,我就果斷放棄了這套面子組合。
直接用18寸輪轂配50扁平比的輪胎,反而舒適,耐用,而且也特別耐看。
02 不買各種自動駕駛輔助包
說實話,現在很多新車,都繞不開一個詞,科技感。
車道保持,自動變道,遙控泊車,宣傳片一套下來,滿車黑科技加持,好像每天開車都在拍科幻大片。
我當時也跟風了。
第二輛車,選裝預算直接拉滿,連自動泊車都配齊了,想著停車不用自己動手,是不是很酷?
但現實生活里,酷不過三天。
首先是太麻煩。
自動駕駛輔助開啟條件苛刻,高速上稍微標線不清就退出,根本不敢真放手。
自動泊車更是個笑話。
標準車位停得進去的,我自己兩把也能進。
停不進去的,它照樣停不進去,你還得重新接管。
至于遙控泊車,看著挺有儀式感,但沒幾次是真的用得上。
平時自己倒車足夠了,非得搞個手機操作,不如多練兩把倒車。
最尷尬的,是系統升級以后。
上次OTA升級完,車道保持突然變得神經質,方向盤總跟我較勁。
去4S店一問,說是新版本調校問題,要等下次升級修復。
所以第三輛車,我就學乖了。
基礎ABS+ESP足夠,不搞科技秀,也不造駕駛焦慮。
反倒是開車專注,踏實,省心,該自己掌控的時候絕不分心。
說到底,駕駛的核心不是炫,是安全加舒適。
不如基礎安全配置加良好駕駛習慣,更符合真實用車場景,不是嗎?
03 不買七座SUV,特別是緊湊型七座
聊到這個東西,很多人會說座位不嫌多,七座才叫一步到位。
但真是這樣嗎?或許不然!
因為七座用多了才發現,日常不僅不方便,還全是麻煩。
比如第三排座椅,我身高1.79,坐進去膝蓋頂前排,時間久了干脆懶得用。
然后平時放倒當五座,真要用的時候還得現收拾,結果一年用不上兩次。
后備箱更離譜,想著可以多拉行李,結果因為第三排占空間,反而裝不下嬰兒車。
我老婆也吐槽,問這誰設計的?第三排是讓鳥坐的嗎?
后來第三輛車,我就學乖了,大五座SUV正合適。
第二排能蹺二郎腿,后備箱能裝自行車,動線順,好裝取。
因為車不是越大越好,而是用起來方便,坐著不擠,開著順手才是真的會買。
說白了,你去看看很多人的七座車,十有八九第三排裝的是從不用的安全座椅。
但有用嗎?并沒有用!
因為大多數時候,就是多花了上萬的七座錢,后面堆滿了不要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