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汛期,飄忽不定的雨總會給某一個地方造成重大的影響,總會有一個地方會出現“百年一遇”的水情。
像今年,汛期的雨期,今年廣東的懷集著了災,發大水,以為今年可能就這樣一個地方受嚴重影響了,可沒料到,才過幾天,又輪到貴州的榕江周邊的地區著了很大的雨情,形成了更為嚴重的水災,更讓人沒料到的是,都已經進入最后清理階段的榕江城,卻在短短幾天再一次遇上超歷史高水位浸城,嚴重的全城撤離!
兩浸榕江城,看到受災情況的新聞只有難過,又無奈!
在偏南的地方,按正常氣候,節氣來說,在清明,端午過后,一般都進入雨季了,隨著汛期的深入,下的雨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頻,局部雨量較為集中,那就容易引發一系列的水情了。
因為南方的地形,從云貴川到兩廣,是東高西低,山勢地形很是明顯,由此形成了眾多的水流,大大小小的水流,小匯大,大匯大,最后形成了珠江水系西高東低,眾多水系向東流的特點。
同時,在長期的歷史種種的條件限制發展下,如水是生命之源,生產力有限,人們對自然認識有限,等等,人們為了與自然共處,順應自然,就形成了傍水為居,以水而興的人文城市發展體系。
隨著雨季到到來,住在沿河邊的居民最關心的是漲水,上游,下游各處局部的水量過大,水流不及就會形成短時間的積水,在自然水道中積聚排泄不暢,那就會形成局部地區漲水,水漲漫之下自然就會浸入到人們聚居的地方,形成內澇。
所以,長期的水邊生活的人們,自然就有了對水情關注的習慣。
當然,不同地方的語言習慣不同,對于這種江河“水情的關注”,就有很多的稱呼,像有的地方說看漲水,看洪水,看漲水等等,但對于桂平這邊來說,這種一般叫做“睇大水”。
隨著上下游的雨情發展,如果有地方著受到了大雨侵襲,那下游城鎮總能看到一撥又一撥的居民到江河邊看大水,談論的話題也是與這水情有關。
一是關心水勢,了解上游的雨停沒有,影響多少,有沒有洪峰向下過境;
二是問候沿河居住的親朋好友,隨著水漲,關心沿江,近江居住的親朋,水位到哪了,有沒有可能大水入屋,家里的東西往高處搬沒有,等等。
三是幫忙做好搬家的準備,地方防災工作的準備,水災無情人有情,大水之下,互助尤為重要。
也正是種種,每到江河水位上漲的時候,看大水反倒成為了城鎮居民富有“人情味”的活動之一。
像在桂平,“睇大水”,在以前,基本上是每年大家夏天的傳統,在南江(郁江),北江(黔江)水位漲高到北江橋橋墩都看不見,南江水電樞紐閘門全升的時候,那就是上游洪峰過桂平的時候了。
一般這個時候,吃過晚飯,人們或是獨自一人,或約上三五好友,奔走在沿江各處,各個碼頭、河堤、大橋等“睇大水”最明顯的地點,看看水位情況。
最為緊張而又最為松馳的,反倒是沿江近水而居的人們,因為水情對于他們來說,體驗感更強,體會更深。
因為江水漲到哪,關系到會不會進家里,家里要不要搬東西避水。
不過,現在桂平遭遇超級洪水的機會很少了。
作為依江而生的小城桂平,歷經千百年的水起水落,人們早已有了洪水記憶,也有了很多的與洪水對抗的建設。
如六十年代的南江沿江防洪墻,八九十年代的防洪堤,如今的沿江堤壩路,還有南江的水電樞紐建設,北江上游的大藤峽水壩建設,等等,歷年的建設,使得桂平漸漸脫離了南北江漲水的影響,減少了“洪水浸城”,“洪水倒灌入城”的“傷害”了。
就像近三四十年的1988大水,1998洪水,2007水災之類的歷史水位,城區范圍現在都很難再遇到了。
以前人們睇大水大多是焦慮不安,甚至悲傷;而隨著現在的城市發展,種種的進步,人們防洪意識的加強,現在人們睇大水,更多的是以觀賞的心態,拿起手機拍照或錄像發在朋友圈,配上一段文字各抒胸臆,反倒成為了一種“樂趣” 。
今年,紅水河上游多個地方都受到暴雨的侵襲,各處肆虐成災的洪水,經過層層的阻攔調配,已經平安通過了處在下游的桂平,這里一切安好,愿上游平安,盡快恢復如常!
畢竟,生活依然繼續!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