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廈門被中央正式確定為經濟特區。就在接下來的規劃中,產生了要不要在廈門繼續駐軍的爭論。
在1984年6月上旬的一次討論中,廈門的駐軍和市政府之間的意見產生了尖銳的對立,當時的廈門市委書記跟駐軍政委說話的口氣都很沖,一點兒也不客氣。
那么這個問題最終是怎么解決的呢?還得先來看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爭論。
廈門的對面就是金門島。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后,一直號稱金門島,上駐有10萬國民黨軍隊。正因為如此,廈門長期以來也有龐大的駐軍,甚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發生過長期的對峙和炮戰。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開啟,尤其是廈門要建設經濟特區,局面立刻就變得不一樣了。第一點便是土地問題。
廈門特區最初規劃的時候只有2.5平方公里,后來鄧小平視察當地,提出了要擴大特區。于是福建省和廈門市便開始研究規劃特區擴大的問題。按照最初的計劃,特區擴大之后的面積超過了100平方公里。
這樣一來,土地就成為了最實際的問題。駐軍部隊在廈門當地有著大量的營區,如果要開發特區的話,土地不夠,最好就是讓部隊把一些營區給讓出來。
廈門的駐軍數量一度很多,所以這里的部隊設施自然規模也很大,而且有些設施實際上還是在民國時期建設的。新中國成立以后,解放軍從此前的國民黨軍隊手里奪了過來。
除此之外,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廈門,在這一地區也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設施及建筑。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如果要建設特區,有些軍隊占據的設施或者是土地,最好是讓出來給地方政府規劃使用。
實際上,有些部隊設施已經交給了市政府,還有的一些軍事設施所在地正好和地方上規劃的景點區域重合。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怎么處理,部隊方面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雙方圍繞土地的移交和接下來的規劃,產生了很多爭議。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針對部隊本身的。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一旦廈門建設成為經濟特區,就不應該繼續駐軍了,理由是繼續在這里駐守大量的部隊,可能會影響到外部的投資。
據說當時就有一種觀點,華僑或者是外國投資者看到廈門市里有大量的部隊,有可能就會被嚇跑,甚至還有人說,部隊的車輛不能隨隨便便上街,甚至不能開進廈門島,原因竟然是部隊的車輛看起來像囚車,很難看。
這些觀點現在聽起來很奇葩,但是在當年,很多人確實就是這么思考問題的。于是,反對在廈門當地駐軍的聲音漸漸變大。即便如此,廈門市政府和當地的駐軍也不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除了有人反對以外,也有支持繼續駐軍的聲音。
支持駐軍的人認為,對面的金門島上還有大量的國民黨軍隊,一旦解放軍撤走了,廈門當地的安全誰來負責?眼看分歧和爭論越來越大,廈門市政府和當地駐軍領導針對這個問題準備好好商量一下。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原本說好的是商量,在會場上卻吵了起來。
時間回到1984年6月,在廈門市的白鷺賓館,地方和軍隊上的領導召開了一次協商座談會。
當年參加會議的地方領導有福建省委書記和省長,以及廈門市委書記,軍隊的領導是福州軍區司令員以及駐守廈門某軍的軍政委。軍長之所以沒有參會,是因為當時正在朝鮮訪問,所以政委就參加了那次會議。
說好的是協商,但是彼此之間的分歧很大。會議剛開始的意見就很尖銳,地方領導的意見是,廈門部隊的駐地絕大多數未來都要開辟成旅游點,所以應該把駐軍全部撤下來。而且他們還提到了一種觀點,部隊駐守在當地,外國投資者不敢來。
部隊方面的意見是,駐軍規模本來就不大,而且這一地區的守備任務繁重,所以不能撤走。再說有些地方已經轉移給了地方,部隊保留的這些地方在整體的防衛體系上已經相當薄弱,所以不能夠再取消了。
圍繞這一點,雙方爭論的相當激烈。當時的廈門市委書記是陸自奮,他提出來,部隊占有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設施都是地方上的。陸自奮的意思應該是想說,部隊占據的土地以及設施都是廈門當地的,所以這些土地和設施也應該歸廈門當地政府來支配。而且,地方上的同志說話還很沖。
不過部隊方面也毫不相讓。軍政委宋清渭說,有些營房還是日本鬼子建的,后來國民黨軍隊也住過,那時候怎么不跟他們要過來呢?部隊領導這么說當然也是一種玩笑。不過,在提到廈門當地白崇禧公館的時候,宋政委又提到了一件事。
原來在解放戰爭時期,攻打白崇禧的公館,犧牲了將近一個排的戰士,所以從部隊的角度來看,有很多設施是戰士當年流血犧牲打來的,地方上的同志不能說的那么隨意,更不能隨意處置。
很顯然,再吵下去,意見也不會統一。最終,地方和部隊上的同志商量出了一個臨時性的方案,地方上的同志把情況反映給國務院,部隊上的同志則把意見反映給中央軍委,然后看看中央接下來會怎么決定。
就這樣,兩種意見都反映到了中央。很快,中央的通知就下發了,當地的駐軍和部署保持不變。這件事,鄧小平同志的意見是,廈門對面就是駐有重兵的金門,能不駐軍嗎?隨著中央的一槌定音,有關駐軍的問題解決了。
中央的決定還是很有前瞻性的,而且從整體上來看,廈門當地的駐軍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因為即便當時我國已經推動改革開放,圍繞臺灣解放的問題依舊存在。而且,部隊的駐守和廈門當地的經濟建設并沒有任何沖突。鄧小平同志當時也特別指出,不光廈門當地要有駐軍,未來香港回歸以后,同樣也是要有駐軍的。
畢竟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如何進行防守?部隊駐扎在哪里?如何進行部署?都由我們自己說了算。回頭去看,當時有些人認為部隊應該撤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整體的情況不太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會議過后僅僅一周多的時間,突然發生的一件事反倒證明了部隊絕不能從廈門地區撤出。
1984年6月27日,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隊突然對廈門的角嶼島進行炮擊。
事件發生在上午8:40左右,炮擊過后,甚至還有不明船只向角嶼島靠近。當時的角嶼島上駐守著一個連的兵力,戰士們剛剛吃過早飯,在操場上訓練,突然遭到炮擊,傷亡情況不明。
從后來的情況看,有兩名戰士在炮擊中受傷,還有1名軍醫助理犧牲,局勢突然變得緊張起來,炮擊事件也很快上報到了軍部。
當天,軍里的值班首長正是宋清渭,他剛到辦公室,就接到了值班參謀打來的電話。他和參謀長分析以后,立刻把情況上報給了福州軍區,同時通知守備部隊,要島上的駐軍密切觀察敵情的變化,還要查明敵人的企圖和去向。
角嶼島上的守備部隊已經做好了反擊準備,其他部隊也做好了隨時增援的戰斗準備。只不過讓人沒料到的是,國民黨軍隊的炮擊很快就停止了。
也就是說,我軍還沒有實施反擊,而且福州軍區也像中央軍委請求進行炮火反擊了。不過中央當時沒有批準福州軍區的請求。
為什么沒有批準?主要原因是當時兩岸關系相對于此前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緩和跡象,所以,中央從維護大局的角度出發,沒有讓事態進一步惡化。
兩天以后,新華社發了一則消息,披露了炮擊的情況,同時向臺灣提出抗議,并且要求懲治兇手。
當時臺灣方面承認實施了炮擊,不過特意強調是下級軍官的自發行動,而且是誤射。這起事件雖然很快平息了,但是對此前的駐軍爭論恰恰算是一個最好的總結。
因為這充分說明,只要對面的金門島上還有國民黨駐軍,廈門的防守同樣也不能夠松懈。畢竟,哪怕兩岸的關系已經相當緩和,但是只要還沒有完成統一,理論上兩岸之間就還處在敵對狀態。
在敵對的狀態下,主動撤出部隊是一種相當幼稚的行為,哪怕是為了經濟建設,軍隊方面的一切事務也不應該松懈。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這件事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可以讓人充分的意識到問題依舊存在,防衛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