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即將取得最后勝利的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在莒南縣大店正式宣告成立。她像一面光輝的旗幟飄揚在中華大地上,對于鞏固抗戰成果、粉碎國民黨的內戰陰謀、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迎接新中國的誕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41年3月,山東省戰工會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部及抗大一分校等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從魯中山區轉移到濱海區,3月7日到達西許口、西嶺泉、淵子崖、寨子、韓家嶺(現均屬莒南縣)一帶。3月24日,省戰工會在莒南縣寨子村作出決定,將戰工會政治組、財政經濟組、軍事組、教育組分別改為民政處、財政經濟處、軍事處、教育處,撤銷民眾動員組,增設山東省高級審判處和山東省公安處。決定黎玉、李澄之、陳明、艾楚南、楊希文、張伯秋、劉居英、李竹如、孫陶林為戰工會常務委員。黎玉為戰工會主任委員,李澄之為副主任委員,陳明為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1941年4月1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決定設立政府工作委員會,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和戰工會副主任陳明分別任正副書記。
為開展戰時財經工作,4月28日至6月18日,山東省戰工會在莒南縣西嶺泉村召開全省文教財經大會,通過了戰時全省文教財經工作的方針任務。全省文教財經大會后,戰工會成立了山東省財政經濟學校,在全省各抗日根據地開展“十項建設運動”、增產節約運動,同時頒布了《村級組織與工作的決定》《村級工作講授提綱草案》《關于村級組織與工作的新決定》,在全省各根據地開展區、鄉、村基層抗日民主政權建設。
1941年9月,為開展反“掃蕩”斗爭,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從濱海區轉移到魯中山區。反“掃蕩”結束后,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轉移到濱海區進行休整。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精兵簡政的指示,1942年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省戰工會分別做出了關于精兵簡政的決定,山東抗日根據地先后進行了三次精簡。1942年春第一次精簡中,戰工會縮小編制,各專署為37人,縣政府按照縣的規模分別為37人、32人、25人到27人;區公所為9人。9月第二次精簡中,戰工會與濱海專署合署辦公,機關人員減少四分之一。山東根據地三次精簡,黨政軍機關共精簡3萬余人,從而緊縮了機關,調整了機構,充實了基層和連隊,減輕了人民負擔。1942年4月至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劉少奇受黨中央委托,從蘇北回延安到山東指導工作。劉少奇肯定了山東根據地的工作,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根據劉少奇的指示,山東根據地開展了減租減息工作,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省戰工會頒布了一系列條例、法令和辦法。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將莒南、臨沭作為減租減息實施中心縣,組織工作團進行試點,摸索經驗指導全省。減租減息調動了群眾的抗日積極性,促進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到1943年夏,在省戰工會之下,全省有主任公署4個,相當于主任公署的專署2個、一般專署11個、縣政府90個(新地區不包括在內)、區政府663個,在根據地10128個村莊和游擊區12443個村莊中普遍建立了權力機構。各級參議會也逐步建立健全。據不完全統計,共有縣參議會42個、專署參議會7個、主任公署參議會2個。區級參議會因劃小行政單位先后取消,村級一般都建立了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會制度。
1942年8月3日,中共特別黨員、國民黨一一一師師長常恩多在病危之際,率2700多名官兵在莒南縣址坊村宣布起義,投奔抗日根據地,從而改變了濱海區對敵斗爭的力量布局。“八三起義”后,從一一一師中逃跑的頑固分子孫煥彩、陶景奎、劉宗顏等重整殘部,勾結日照土頑李延修、朱信齋,乘機搶占了莒南東北部的甲子山區。山東和濱海八路軍于1942年8月、10月、12月連續發起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12月16日,在莒南縣坪上召開第三次甲子山反頑作戰會議,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代師長陳光、參謀長陳士榘以及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朱瑞、戰工會主任黎玉等參加會議,并直接指揮了第三次甲子山戰役。經過14天激戰,徹底消滅了國民黨頑固派在甲子山區的頑固勢力,使莒南縣成為全省唯一一塊既無日偽占區又無頑軍占區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將濱海區同膠東等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1942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山東軍區及抗大一分校等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再次全部轉移到莒南,在莒南縣領導全省抗日戰爭達三年之久,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的1945年9月21日才離開莒南縣。
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成立舊址
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成立舊址紀念碑
山東省戰工會改為山東省政委會
1943年3月,山東黨政軍機關駐在莒南縣崖子村時,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了黨的一元化領導。羅榮桓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委兼代師長(9月又接任山東分局書記),朱瑞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黎玉任山東省戰工會主任。八路軍山東軍區、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合署辦公。全省共設魯南、魯中、膠東、清河、冀魯邊、濱海6個區,分別設立專員公署。同時,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將莒南縣確定為山東分局實驗縣,受山東分局和濱海區黨委直接領導,許多工作都在莒南縣先行試點然后推廣全省。在莒南縣創造了諸如整黨、大生產、莊戶學、減租減息、大參軍等經驗,被推廣到山東抗日根據地乃至全國解放區,使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大生產、文化教育事業等全面發展。莒南縣成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
1943年3月到10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蔣介石以調整全國抗戰態勢為名,將與共產黨、八路軍保持較好統戰關系的蘇魯戰區總司令于學忠調離出魯,派其嫡系反共分子李仙洲入魯接替于學忠。李仙洲剛進魯西即網羅土頑,頻繁向我根據地進攻,不斷制造摩擦。經中共中央同意,羅榮桓領導山東軍民正確實施了阻李送于戰略,將于學忠禮送出魯,成功地阻擋了李仙洲入魯反共的企圖,同時粉碎了偽軍張步云、厲文禮、吳化文等對于學忠原防區的進攻。這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牟中珩也隨于學忠撤出山東。山東八路軍成功接管了沂(山)魯(山)山區和諸(城)日(照)莒(縣)山區。此時,山東各地已無國民黨主力部隊,形成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單獨領導抗戰的局面。7月24日,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移駐坪上,8月12日至9月8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在坪上南部的李家桑園村召開一屆二次大會。
9月1日,因敵人“掃蕩”,山東黨政軍機關移駐崖子村。9月8日,會議決定將山東省戰工會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簡稱省行政委員會或省政委會),選舉黎玉、羅榮桓、劉居英、梁竹航、艾楚南、張伯秋、耿光波、田佩之、楊希文、郭維城、辛葭舟為行政委員會委員。決定黎玉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工商管理處處長,薛暮橋為調查研究室主任,耿光波、呂麟為工商管理處副處長,劉居英為政委會秘書長兼公安處處長,蘇孝順為公安處副處長,王覺為政委會秘書主任,梁竹航為民政處處長,艾楚南為財政處處長,馮平為財政處副處長,張伯秋為高級審判處處長,田佩之為教育處處長。戰工會改為政委會,進一步完善了行政職能,標志著山東省戰工會已由統戰性的群眾組織,成長為領導山東各級民主政權的最高行政機關。
1943年下半年,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取得節節勝利。1944年春,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山東軍民對日偽軍發起攻勢作戰。山東黨政軍機關先后在大坊前、洙邊、李家桑園指揮了山東軍民的春季攻勢。在攻勢作戰中,濱海八路軍部隊在石溝崖殲滅了偽軍朱信齋部;魯中八路軍部隊殲滅了偽軍吳化文部7000余人,攻克據點50多個,有1400余人反正;魯中、膠東、渤海的八路軍部隊也攻克了一批日偽軍據點。在夏季攻勢中,魯南八路軍部隊殲滅了偽軍暫編第十軍榮子恒部3000余人;湖西、魯南八路軍部隊和新四軍一部殲滅魯西頑軍周侗部和申憲武大部;魯中八路軍部隊解放沂水城,殲敵1000余人,攻克據點8處;渤海八路軍部隊解放利津,攻克據點23處,策應偽軍王道部1600余人反正;濱海八路軍部隊發起討伐李永平戰役,斃敵680人,攻克據點40余處,解放國土1000多平方公里,解放村莊600余個。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大反攻,7月23日,全省軍事工作會議在日照縣碑廓開幕,由于敵機轟炸,開幕第三天遷到莒南,先后在大高莊、崖子和集前村舉行,會議于9月結束。會議確立了今后對敵斗爭的方針。同時,山東省政委會在曲流河村召開由各行署主任、專員和各縣縣長參加的全省第二次行政會議,部署大反攻前的山東根據地的各級民主政府工作。在秋冬季攻勢作戰中,魯中八路軍部隊斃傷“掃蕩”的日偽軍1630人;魯中八路軍部隊和濱海部隊發起莒城戰役,殲敵一部,解放村莊700多個,促使偽軍莫正民率3500余人反正,并在諸城附近促使偽軍張希賢部1300余人反正;膠東八路軍部隊殲滅日偽軍5000余人,攻克據點138處,收復文登、榮成兩座縣城。同時,發起討伐偽軍趙保原的戰役,斃傷敵2000余人,俘敵7370人;渤海八路軍部隊殲敵5000余人,攻克了樂陵、臨邑、南皮3座縣城;魯中八路軍部隊切斷了磁臨、臨棗公路,摧毀滕縣至城后封鎖線,同時發起第二次討伐榮子恒戰役,殲敵2000余人,解放了泗水縣城。
1944年12月25日,山東黨政軍機關進駐莒南縣西筵賓村,1945年5月7日移駐大店。1945年,山東軍民粉碎日偽軍3萬余人對魯中、濱海兩個根據地的“掃蕩”,繼續發起大規模攻勢作戰。到1945年夏,山東軍民共殲敵12萬人,解放了沂水、利津、樂陵、臨邑、南皮、文登、榮成、莒縣、蒙陰、泗水、邳縣、郯城、蒲臺、濱縣、沾化、慶云、費縣等18座縣城,解放國土占山東總面積的80%,八路軍山東部隊發展到21.7萬人,為開展大反攻奪取抗戰最后勝利準備了強大的力量。
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
山東省政府成立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發表了促使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10日至11日,朱德發布關于受降和對日展開全面反攻的7道命令,要求各解放區部隊向附近日偽軍發出通牒,要他們限期向人民軍隊繳械,如遇拒絕投降繳械之日偽部隊,即應予以消滅之。然而蔣介石則在8月10日發布命令:令八路軍“原地駐防待命”,不許“擅自行動”,等待國民黨軍隊收編;令國民黨部隊“積極推進,勿稍松懈”,要求日軍向國民政府和軍隊繳械,妄圖侵吞抗戰勝利果實。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在山東各地加緊委任,并與日軍簽訂共同防御協定。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書記處于8月10日致電山東黨政軍領導羅榮桓、黎玉、蕭華,指示“將山東行政委員會宣布為山東省政府”。據此,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軍區、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于11日在駐地莒南縣大店連夜召開高級干部聯席會議,研究部署大反攻和整編部隊、接管城市、動員參軍、支援前線及維持后方治安等工作,決定將山東部隊編成五路大軍,向敵占城市和交通要道進軍,實行大反攻。隨后,向日軍駐山東最高指揮官細川中康和各地偽軍、偽政權發出限期投降繳械的命令。根據中央書記處的指示和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為開展大反攻、接受日軍繳械和做好接管城市及開展各項工作,8月12日,準備出席在延安召開的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38名山東代表,在莒南縣大店聯名向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政委會建議成立山東省政府,經省臨時參議會和省政委會第20次聯席會議討論,一致決定將“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推選黎玉為山東省政府主席。原政委會各處改為省政府各廳,省政府主席兼司法廳長黎玉,省政府秘書長兼公安總局局長劉居英,民政廳長梁竹航,財政廳長兼北海銀行行長艾楚南,實業廳長薛暮橋,教育廳長楊希文,衛生總局局長白備伍。8月13日,黎玉主席發布公告,山東省政府自即日起行使職權,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省政府。1945年9月11日,經過26天激戰,解放了魯南重鎮臨沂。14日,舉行了盛大的入城閱兵式。21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省政府、山東軍區等山東黨政軍機關從莒南大店移駐臨沂。
從1945年9月23日到1946年8月,山東省政府機構進一步健全。先后任命崔介為省政府秘書處處長,陳少卿為秘書處副處長和人事處處長,宋日昌為民政廳副廳長,薛暮橋兼任省政府秘書長(代理),楊希文兼任副秘書長(代理),郭子化為省政府秘書長兼糧食總局局長,馮平為財政廳副廳長兼糧食局局長、張蓬為副局長,鄭文卿代理公安總局局長,杜明為公安總局局長,張伯秋為司法廳廳長,石英為實業廳副廳長兼工商局局長、范醒芝為副廳長,趙志剛為交通廳廳長、管漢濤為副廳長,張三奎為總務處副處長。
1948年5月24日,濟南解放。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改為山東省人民政府,4月1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由益都遷駐濟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