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倒計時:印度竟要求"關稅必須低于東大"
今天7月6號,離特朗普定的7月9號關稅大限只剩兩天了。這兩天各國跟美國談判的消息扎堆兒:越南、柬埔寨、印尼早就簽了協議,巴基斯坦談判有進展,印度更離譜——印度媒體說,他們跟美國談得差不多了,但提了個奇葩條件:美國對印度加的關稅必須低于對東大的關稅,理由是要保持商品競爭力。這哪兒是談判啊,分明是跟東大攀比呢!
其實早就說過,絕大多數國家都會妥協。為啥?美國市場太重要了,特朗普說了,不談就直接定關稅,到時候別人關稅低,你的商品就沒競爭力了。現在就歐盟和日本還硬扛著:
歐盟:體量大敢硬剛,跟美國掰手腕不虛;
日本:特朗普沖汽車產業下死手,這是日本經濟命脈,妥協了國家就完了。
東南亞為啥被迫"背刺"?不是背叛,是真沒轍
越南跟美國簽協議后,網上都說越南"損害東大利益",要反制。但說實話,東南亞國家真不是背叛,是壓根沒籌碼——就說越南吧:
經濟結構太依賴美國:從東大進口零件組裝,成品賣給美國,美國一卡關稅,轉口貿易的百億美金就沒了,可他離開美國市場根本活不了;
美國市場的壓倒性地位:全世界出口工業品的國家,美國都是主要消費市場。就像越南,看似依賴東大進口,但最終飯碗捏在美國手里,美國想收拾他太容易了。
這就像"人家是刀,咱們是魚肉",東南亞國家跟美國簽協議,更多是無奈。就連東大跟美國談關稅,表面看美國讓步,其實是用稀土換的——美國放寬EDA軟件、乙烷出口限制,本質是"往前走五步,退三步",根本不是怕了東大。
東大咋穩固東南亞基本盤?關鍵在把"生產國"變"消費國"
東大經營東南亞這么多年,修鐵路、搞自貿區,現在美國一施壓,東南亞就扛不住了,問題出在哪兒?
核心矛盾:東南亞太依賴美國市場。他們靠給美國代工吃飯,東大就算跟他們關系好,也沒法替美國給訂單。就像柬埔寨,為了換關稅減免,寧愿得罪泰國,這不是不挺東大,是生存優先;
破局關鍵:東大得變成"消費市場"。現在東大是"生產過剩",大量出口中低端商品,跟東南亞形成競爭。要捆綁東南亞,就得學美國當"大買家",從他們那兒進口大量商品,讓他們依賴東大市場。
但現在東大內需不足,進口的大多是原材料和高端芯片,中低端商品自己產能過剩,不需要進口。所以想讓東南亞不依賴美國,東大必須先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關鍵是產業升級:
只有做高附加值產品(比如芯片、高端設備),才能賺夠利潤去消費中低端商品,到時候自然需要從東南亞進口;
產業升級后,低端制造業會向外轉移,東南亞承接產能,同時東大成為他們的主要市場,這才能真正捆綁住。
說白了:誰掌握消費市場,誰就能說了算
現在全球經濟的真相是:消費市場才是硬道理。美國為啥能逼各國簽關稅協議?因為他是最大消費市場,誰都離不開。東大要想在東南亞站穩腳跟,不能光靠產業鏈上游供貨,得變成像美國那樣的"消費巨頭"。
這事兒急不得:一方面得加快產業升級,把高附加值產業抓在手里,才有資本進口東南亞商品;另一方面得刺激內需,讓老百姓敢花錢、能消費。等哪天東大進口東南亞商品的規模跟美國差不多了,東南亞自然會跟東大綁得更緊——畢竟,誰會跟給自己飯吃的人過不去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