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內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閉幕演出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惱包村舉辦。7月3日至6日,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等地上演。活動組織了65個傳統音樂非遺代表性項目的集中展演,并特別開展了8場原生民歌走基層惠民演出,讓民歌藝術走進群眾,講述中華民族一家親故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余冰玥/攝
7月6日,內蒙古呼和浩特。非遺傳承人在閉幕式上表演羌族傳統民歌“花兒納吉”。“花兒納吉”是羌族婚俗儀軌的活態載體,于2018年入選四川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余冰玥/攝
7月6日,內蒙古呼和浩特。閉幕式上表演了江西省武寧縣傳統音樂薅草鑼鼓(武寧打鼓歌)。武寧打鼓歌傳唱的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余冰玥/攝
7月6日,內蒙古自治區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景區。原生民歌走基層惠民演出在景區內舉行,傳承人演唱赫哲族嫁令闊《狩獵的哥哥回來了》。赫哲族嫁令闊是主要流傳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傳統音樂,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5日,內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集中展演在內蒙古博物院院前廣場舉辦。一位前來觀看的小朋友與壯族三聲部民歌《誒嘿》的表演者合影。壯族三聲部民歌于 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誒嘿》的創作結合了壯族三聲部民歌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壯族嘹歌,由壯族嘹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順紅、自治區級傳承人余顯專與青年組合“梢麗組合”(劉海嘉、潘婷、姚啟媛、韋新琳)共同演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5日,內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集中展演在內蒙古博物院院前廣場舉辦。來自甘肅的歌手們身穿精美的少數民族服飾,演唱哈薩克族民歌《故鄉》,結束后向觀眾謝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5日,內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集中展演在內蒙古博物院院前廣場舉辦。來自廣西的表演者演繹《煙墩大鼓》。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4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原生民歌走基層惠民演出在大黑河軍事文化主題公園舉辦。一位觀演小朋友在演出人員謝幕時揮手回應。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4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原生民歌走基層惠民演出在大黑河軍事文化主題公園舉辦。非遺傳承人們現場表演金沙江下游船工號子。金沙江下游船工號子是流傳于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一帶的傳統音樂,起源于明代金沙江木船航運勞動實踐,通過一領眾合的演唱方式反映船工群體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風貌。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在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開幕演出在敕勒川草原舉辦。呼和浩特保利童聲合唱團演唱鄂倫春族民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一位身穿少數民族服飾的演職人員正在拍攝敕勒川上的夕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7月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期間,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絲綢之路集市等活動,通過搭建蒙古包、陳設各類非遺產品、內蒙古民俗服飾換裝體驗,讓游客體驗草原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一位非遺傳承人正在現場展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掛毯織造技藝。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余冰玥/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