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江西人的讀書生活呈現出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圖景。在陽明心學的推動下,江西士人不僅在學術上追求“致良知”,更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講會、社集等形式傳播心學思想,使陽明學在地方層面得以廣泛傳播。同時,文學復古運動的興起,促使江西士人重新審視古典文學的價值,推動了詩文創作的繁榮。此外,明末制藝風潮的興起,使江西士人將心學與科舉寫作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學術實踐。
在這一背景下,有這樣一群小讀書人,他們既非思想史上的“大儒”,也非政治史中的權臣。許多名字因不夠響亮而被歷史舍棄,但這些人在地方丈量田土、組織社集、傳播思想,實為歷史洪流的中堅力量。
他們通過參與社集、講會等活動,將陽明心學與文學復古思想傳播至基層,推動了地方文化的繁榮。同時,他們也面臨著科舉壓力與個人理想之間的矛盾,仍關注經世致用,試圖通過文學與實務結合來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的活動既有對傳統儒學的繼承與創新,也體現出對宗教、文學與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
7月12日(周六)14:30、7月13日(周日)15:30,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藝曦將攜其作品《歧路彷徨: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增訂本)》做客江西南昌青苑書店、上海古籍書店,與幾位嘉賓一起,聊聊這些明代小讀書人在政治、社會、生活諸相之中的困頓與掙扎。
南昌站
活動主題
憧憬與彷徨:明朝江西人的讀書生活
活動時間
7月12日(周六)14:30
主講嘉賓
張藝曦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
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活動嘉賓
毛靜
文化學者
中部六省圖書館巡講嘉賓
主持嘉賓
蕭軼
青年學者
資深媒體人
活動報名
預約直播
地址
青苑書店總店
南昌市青山湖區洪都中大道18號
上海站
活動主題
明代小知識分子的困境與迷茫
活動時間
7月13日(周日)
15:30
主講嘉賓
張藝曦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
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主持嘉賓
鄭詩亮
《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執行主編
活動報名
預約直播
地址
上海古籍書店·博雅苑
上海市福州路401號4樓
嘉賓簡介
張藝曦
臺灣省臺中市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臺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與家族史。代表作有《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飛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2012)、《明代陽明畫像的流傳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發展》(2016)、《與世浮沉:明代江西思潮、社集與小人物的追尋》(即將出版)等。
毛 靜
文化學者,中部六省圖書館巡講嘉賓。原南昌大學博物館部長,南京傳媒學院圖書館館長,江西省書院研究院副會長,著有《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尋找王陽明》等。
蕭 軼
青年學者、資深媒體人。曾供職于《新京報》《燕京書評》等。
鄭詩亮
《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執行主編,播客《忽左忽右》《邊角聊》主播。著有《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譯有《書海歷險記》《紅色童話》《綠色童話》《懸疑小說的構思與寫作》。
活動圖書
歧路彷徨:
明代小讀書人的選擇與困境(增訂本)
張藝曦 著
一個時代會有各個思潮、學風的流行,此種多元競逐、眾聲喧嘩的現象,在晚明明末尤其常見。明中期以來有幾個運動或風潮,包括心學運動、文學復古運動、三教合一、制藝(即八股文)風潮,過去的研究較多把焦點放在大名字大人物,看他們引領或主導某個運動或風潮。本書則把眼光轉移到明中晚期的江西及周邊地區的小讀書人身上,這些小讀書人往往同時受到數個風潮的影響,在各風潮間擺蕩徘徊與彷徨,甚至陷入抉擇的困境,又或者是試圖為不同風潮找到同時并行的可能性。這些小讀書人或許不是歷史舞臺的主角,但這些人其實反而更貼近當時大多數士人的處境。通過對其生活、思想和實踐的深入分析,本書揭示了他們在思想解放、文化傳承和社會變遷中的復雜處境。這些小讀書人雖然未能成為主流學術的代表,但他們的活動和選擇卻深刻影響了明代中晚期的文化與思想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