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白第147篇原創筆記
前言
前幾天,讀到一句很有力量的話:
“真正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帶著畏懼前行。”
人到中年,無論你奉為圭臬,還是視如糟粕,“人情世故”永遠是單位里繞不開的話題。
很多時候,我們用“存在即合理”來安慰自己,不得不正視它、理解它、適應它。
但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選擇:“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01 容人之過,更得松弛
工作了20年,如果只能用一句話評價職場,我的選擇是: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這就是為什么“完美主義者”人緣都不會太好的原因:較真,在他人眼里,就是揪著小辮子斤斤計較。
單位里,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是非對錯,也從來不存在非黑即白。
他人的錯誤,只要不涉及底線原則,不妨礙工作進展,不侵犯個人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
我單位有定期數據匯總工作,復制粘貼多了,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字體樣式、大小、對齊等細節一團亂麻。
有一次,主管發送統計表后,又@所有人:務必按照樣本填寫,不得私自改動格式。
結果,很多人過了截止期還沒提交,主管催促時,有人答:“復制過來的格式不對,我得一個個改好再說。”
主管說:“不就幾秒鐘的事?”那人又答:“對你來說幾秒鐘,對我來說太難了。”
自那以后,主管變得“松弛”許多,再也沒人陰陽回懟。而我的感悟是:
容人小過,并非示弱;不糾結細枝末節,人際關系更為和諧。
02 坦誠示弱,無傷大雅
年輕時我總覺得,40-50歲的人在單位里就意味著權威。
如今發現,人到中年,越看起來完美,越容易被人防備。
《人民日報》曾有句話:
“在烏鴉的世界里,天鵝也有罪。思想不在一個高度,尊重就好;三觀不在一個層次,微笑就好。”
如果一個人什么都會,面對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從不后退,人們不會覺得他高貴,只會懷疑他虛偽。
即使身處高位,卻坦誠揭露弱點的人,反而擁有“接地氣”的純粹。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自我暴露定律”:過分完美的形象只會與人漸行漸遠,略有瑕疵,才讓人覺得真實可近。
你可以在項目會議上慷慨激昂,也可以在聚餐K歌時五音不全;你可以談項目合作時為單位利益得寸進尺,也可以不會處理辦公室復印機卡紙。
古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做人與其強求滴水不漏,無傷大雅的坦誠示弱,才顯真實自我。
03 遞人臺階,各走一邊
曾國藩有言:
“話不說盡有余地,事不做盡有余路。”
單位里的聰明人,都懂得:給人留臺階,就是給自己留體面。
年過40,見多了就知道,很多沖突并非源于惡意,無非是緊繃的情緒里缺了個緩沖地帶。
畢竟,很多人在意的根本不是對錯,而是所謂的“面子”。
很多年前在QQ空間看過一句話:“你永遠戰勝不了一個純傻X,因為他會把你拉低到他的層次,然后用他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卡耐基在一次宴會上,指出同桌客人引用錯了某句話的出處,雙方各執一詞時,他的好友弗蘭克故意偏袒了有錯的客人。
面對卡耐基的不滿,法蘭克說:“爭論沒有贏家。輸是失敗,贏也是失敗,因為你傷害了對方的自尊。”
單位里,當你和別人意見不一時,如果你沒有不容置疑的權利,送別人一座階梯,其實是為證明自己埋下伏筆。
寫在最后
《紅樓夢》有句經典: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40歲后,愈發覺得,所謂的處世之道,不是取悅所有人,也不需要經天緯地之能,無非就是:
體諒他人的不易,然后放過執著的自己。
共勉~
感謝你讀到這里,想必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
歡迎你點個關注,讓老白有機會見證你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