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老朋友吃飯,酒過三巡,大家聊得最多的是“錢難賺”。
有人抱怨公司降薪,有人吐槽副業試錯成本太高,更有人直言“現在連送外賣都開始卷學歷了”。
其實賺錢難的核心,是傳統賽道已經飽和——工廠流水線被機器替代,實體店被電商沖擊,連寫字樓白領都在經歷“35歲危機”。
但換個思路看,越是被忽視的領域,越容易挖到金礦。
今天分享三個未來五年普通人能直接上手、且需求持續增長的冷門賽道,看完就能落地操作。
一、AI外包軟件。
現在企業都在喊“AI轉型”,但90%的中小企業根本養不起全職AI工程師。
你的機會就是成為“AI翻譯官”——幫企業把需求轉化為可落地的AI工具,比如用ChatGPT開發智能客服、用Midjourney批量生成商品圖、用Python寫數據清洗腳本。
1、操作步驟:
快速入門:花1周時間學透ChatGPT、Claude等工具的基礎指令,重點掌握“提示詞工程”(比如“生成10條爆款標題,風格是‘干貨+情緒’”)。
2、談單技巧:
客戶說“想用AI降本增效”時,反問:“您現在最耗人力的是哪個環節?比如客服每天處理200條重復問題?”(精準定位痛點)
報價公式:人工成本×3倍(比如客戶原需雇1個客服月薪8000,你的方案能替代50%工作量,報價2.4萬/月)
3、銷售話術:
“張總,您看這個智能客服系統,能24小時秒回客戶,還能自動統計高頻問題。我們之前給XX電商做,他們客服團隊從15人減到5人,客戶滿意度反而漲了20%。現在首月只需1.2萬,還送3個月免費優化。”
二、三農電商主播。
城里人追求“有機”“原生態”,但農村的優質農產品根本賣不上價。
你的角色是“鄉村帶貨翻譯官”——用短視頻展示種植過程,用直播讓觀眾“云體驗”采摘,把“土疙瘩”包裝成“治愈系奢侈品”。
1、選品策略:
避開常見品:別做蘋果、大米,專攻“小眾+高毛利”,比如云南野生蜂蜜(成本50元/斤,直播間賣128元)、東北黑玉米(成本2元/根,賣6.9元)
打造記憶點:給產品起名字(“爺爺種的懶漢西瓜”)、編故事(“這只老母雞養了3年,每天吃菜園里的蟲子”)
2、內容模板:
早上6點拍“露水采茶”,配文案:“阿姨凌晨4點起床,只為這一口鮮”。
下午3點直播“現挖土豆”,讓觀眾刷“挖到帶泥的加1元”互動。
3、供應鏈技巧:
和村支書合作:承諾“每單給村里捐1元”,既拿低價又獲政策支持。
物流方案:用泡沫箱+冰袋發順豐,成本控制在8元/單以內。
4、銷售話術:
“姐妹們看這個番茄,咬開是沙瓤的!我們村老支書說,這批種子是30年前的老品種,沒打過農藥,小孩直接啃都沒問題。今天下單再送2斤自己曬的番茄干,只有50單!”
三、勞務中介。
制造業永遠缺普工,服務業永遠缺阿姨,但傳統中介靠“信息差”賺錢的模式已經過時。
現在要玩“精準匹配+服務增值”——比如專注“新能源廠焊工”“高端家政育兒嫂”,靠專業度提高客單價。
1、資源搭建:
工人端:搜“找工作”直播間,聯系主播合作(給推薦費100-300元/人)
企業端:專攻1-2個細分領域(比如只做寧德時代供應商的普工招聘),成為“行業專家”
2、操作細節:
給工人做“面試培訓”:教他們如何回答“能否接受夜班”“有無相關經驗”
給企業做“員工留存方案”:比如“入職滿3個月獎勵500元,降低流失率”
3、收費模式:
向企業收:工人月薪的15%-20%(比如月薪8000,收1600元)
向工人收:介紹費300-500元(提前說明,只收成功入職者)
4、銷售話術:
“王廠長,您上個月招的20個焊工,走了8個吧?我們專門給比亞迪做配套廠輸送,工人都經過實操測試,留存率能到85%以上。這次給您送10個熟練工,試用期不滿意免費換,您看這樣行不?”
這三個賽道看似不相關,但底層邏輯都是找到被忽視的需求,用專業服務填補空白。
AI外包拼的是“快速學習能力”,三農電商靠“內容共情力”,勞務中介考“資源整合力”。
普通人不需要樣樣精通,選一個方向深耕3個月,就能甩開80%的競爭者。
記住:別等風口來了再行動,現在開始,你就是造風口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