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臺 聚合力
東北林業大學立足林、做強林,主動對接國家、林草行業和地方戰略發展規劃,打造“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生態系統大數據中心”“東林—華大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林業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創新開展林草種業育種、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林下經濟、農林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及林業智能裝備等領域的科技創新。
圍繞“雙碳”戰略,學校打造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學校成立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圍繞“基因技術”和“種業振興”,學校搭建“東林-華大生命科學聯合研究中心”,開展林木育種、瀕危動物、寄生蟲、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為了構筑“向北開放新高地”,學校成立“中俄寒區工程與環境聯合實驗室”“中俄東北虎保護與恢復研究聯合實驗室”。
2023年7月10日,中俄寒區工程與環境聯合實驗室在東北林業大學揭牌成立
2024年3月14日,“中俄東北虎保護與恢復研究聯合實驗室”在東北林業大學揭牌成立
五年多來,學校新增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6個、國際聯合實驗室5個。
2025年3月29日,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揭牌
目前,學校有“林木遺傳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等4個國家級科研平臺;有“森林植物生態學”“生物質材料科學與技術”“東北鹽堿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16個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有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貓科動物研究中心;有2個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4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有帽兒山實驗林場、涼水實驗林場和額爾古納凍土區3個國家長期科研基地。
除了搭建科研平臺,學校還修訂、制定了間接費管理、勞務費發放等系列經費使用管理規定,給科研人員放權,激發科研工作者的活力與創新力;實施“科學顧問”與“技術顧問”制度,激發內部和外部高層次人才服務學校發展的動力;創新了“破五唯”背景下東林獎勵新模式,設立了成棟獎,初步樹立了東林“成棟獎”品牌。
伴隨著科研平臺的完善、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的落實,學校有組織科研管理體系初步形成。通過教育思想與高質量發展大討論,學校有組織科研體系進一步凝練成為更科學的一體管理理念。
“學校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就是要打破壁壘,用團隊的力量開展合作攻關,助力解決國家重大問題。”校長宋文龍表示。
創新高,有突破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各領域科研平臺的搭建,為學校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年多來,學校科研經費累計到賬14.56億元,同比增長超60%,“創下新高”。
五年多來,學校承擔了“東北國有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集成示范”“北方主要珍貴用材林定向培育技術”“木質前沿新材料制造關鍵技術”“野生動物遷移擴散機制與種群管控技術”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5項青年科學家項目;獲批34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重點層次項目10項、面上項目185項、青年基金項目137項,學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總立項30項,各項目數均“創下新高”。
五年多來,學校申請專利5503項,授權4689件,“創下新高”。
五年多來,學校基礎研究成果水平不斷提高,發表科技論文26815篇,其中SCI收錄9400篇,在Nat Sustain、Nat Comm、PNAS、Adv Mater、Angew等期刊發表Q1區論文2000余篇;自然指數從2019年的3.81上升到目前的8.48,“創下新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