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資本追逐eVTOL飛行汽車時,一家深耕深海四十年的中國企業,正悄然架起連接海洋與天空的云梯。
中海油背后的“空中生命線”。2024年渤海灣的驚濤駭浪中,一架EC225直升機頂著十級強風降落在鉆井平臺,這是中信海直第50000小時海上石油飛行任務。
在這片占全國海洋油氣產量80%的海域,中信海直構筑了難以撼動的統治力。渤海、南海部分區域市場份額100%。84架航空器占全國通航直升機總量15%。四大直升機場覆蓋中國全部海上油田。
“海上平臺就是移動的孤島,我們是唯一的空中橋梁。”飛行隊長道出業務本質。這種剛需綁定使中海油連續三年貢獻67%以上營收,2025年一季度合同負債激增260%,預示超8000萬噸油氣產量帶來的持續需求。更深遠的是其深海卡位,當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邁向超深層,中信海直改造的KA-32T直升機成為全球少數能勝任深海吊裝作業的機型,單架次運力達5噸。
中信海直深海業務護城河。
eVTOL時代的“空中路網”藍圖。
2025年春晚,億航EH216-S飛行汽車從天而降的瞬間,中信海直董事長楊威在指揮中心露出微笑,這架獲得全球首張適航證的eVTOL,正運行在中信海直建設的低空航線上。公司以三級跳布局天空。
戰略卡位堪稱精妙。2023年聯手德國Lilium,引進垂直起降飛行器技術。2024年簽約吉利沃飛長空,共建eVTOL運維標準。2025年開通深圳-珠海航線,9條線路單日飛行超百架次。
更關鍵的是其基建先手在深圳建成的全國首個城市空中交通(UAM)示范中心,集成飛行調度、能源補給、氣象服務系統。“未來低空經濟的核心不是飛行器,而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楊威在博鰲論壇的斷言,正通過“低空+鐵路”跨海聯運項目落地——乘客從高鐵站直接轉乘直升機,時間比陸路縮短70%。
重資產模式下的平衡術。
翻開中信海直財報,一組矛盾數據揭示行業特性。增長曲線營收從2016年11.72億增至2024年21.63億,凈利潤翻三倍。資產重負固定資產占比33.84%,年折舊超4.75億。現金流挑戰應收賬款達營收54%(11.76億),周轉天數187天。
但精妙的運營平衡術正在化解壓力。
1. 輕資產轉型與Lilium采用“運營分成”模式,避免eVTOL采購重投入。
2. 設備循環舊直升機改裝為訓練機,殘值利用率提升30%。
3. 多元變現飛行培訓業務毛利率達58%,成新利潤池。
2025年更顯戰略定力:在eVTOL熱潮中堅持“三步走”——先航線運營(2024)、再基建輸出(2026)、后數據服務(2028)。正如CFO在業績會所言:“我們不造飛行汽車,要做低空時代的中國聯邦快遞。”
海洋與天空的共振效應。
站在“海洋強國”與“低空經濟”的交匯點,中信海直迎來歷史性機遇。深海風電爆發2025年海上風電裝機量激增40%,直升機吊裝需求缺口達2000架次。低空物流革命順豐無人機配送網絡接入中信航路管理系統。空海聯動南極科考站采用“直升機+無人機”雙模式補給體系。
“從鉆井平臺到城市天臺,垂直起降將重塑空間價值。”技術總監展示的沙盤上,渤海油田的EC225與深圳CBD的EH216-S通過同一調度系統聯動。這種海空協同正在轉化為具體收益,海洋工程業務毛利率(32%)反超傳統石油運輸(28%),低空旅游航線客單價達2000元仍供不應求。
中國通航的升維之路。
中信海直的四十年,是中國低空產業從追趕到引領的縮影。1980-2000石油勘探的“空中駝隊”。2001-2020深海開發的“鋼鐵雄鷹”。2021-2040空天一體化的“數字神經”。
當KA-32T直升機在“深海一號”平臺吊裝完最后一段管道,同一組飛行員轉場駕駛沃飛長空eVTOL運送急救器官,這種無縫切換的能力,正是中信海直最深的護城河。在低空經濟萬億藍海中,這家企業證明,真正的產業王者,既能深耕大地,亦能定義天空。
“我們的跑道在海上,更在云端。”楊威辦公室懸掛的《碧海藍天圖》,恰是這家“海天雙棲”企業的最佳隱喻。當eVTOL劃破都市天際線,當直升機穿越深海暴風眼,中信海直的升空之路,正通向中國通航的未來之巔。
注:(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鳴!
zbyzby_233 (請說明身份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