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清明節前夕。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簡稱“長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以下簡稱“長陽縣老促會”)會長林愛和,滿含深情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宜昌長陽和恩施利川兩地聯合,持續40年為烈士尋親。
兩地聯合40年為烈士尋親
2024年清明節就要到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恩施州”)利川市榨木鎮的楊明英一家人又啟程出發,前往千里之外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湘西州”)瀘溪縣浦市鎮紅軍烈士陵園,為爺爺劉漢卿和兩位紅軍戰士掃墓。
回想2023年5月30日,長陽縣老促會、長陽縣檔案館組成調研專班,聯合利川市老促會、利川市檔案部門經過幾年的調查,與楊明英姐妹約定,各自從長陽和利川出發,分乘動車和汽車,在湘西州首府吉首市匯合,再一同乘車前往瀘溪縣下轄的浦市古鎮。
歷經劉漢卿三輩親屬和當地有關部門近40年聯合尋親,終于在古鎮附近的毛家坡,找到了紅二軍團紅五師十三團團長劉漢卿和兩位紅軍戰士的烈士陵園。
幾位親人由瀘溪縣檔案館工作人員陪同,在陵墓前焚香祭酒,清掃陵園,寄托著無盡的哀思。
劉漢卿孫媳婦楊明英等親屬祭奠烈士
紅色香燭,燃不盡的是三輩親人幾十年的深深思念;裊裊上升的青煙,揮不去的是革命烈士忠誠于黨的英魂;濃香的苞谷酒,蘊含著家鄉人民對革命烈士的無盡緬懷。
公開信引發為烈士尋親活動
早在2021年8月初,楊明英兄妹們就通過“長陽在線網”總編輯田龍山發布過一封公開信,題為《面向長陽鄉親征集線索!為長陽籍劉漢卿烈士尋親!》,引起了長陽縣老促會領導和檔案史志部門的高度關注。他們立即對公開信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根據楊明英、劉定安夫婦提供的材料,以及80年代初相關革命老前輩給劉定安的回信復印件,初步得知,劉漢卿烈士原名劉興讓,籍貫為湖北長陽麻池水竹園。在1931年夏長陽蘇區淪陷后,他轉移到鶴峰,并得到賀龍的信任。
劉漢卿曾擔任湘鄂邊獨立團團長(政委為花順濤、副團長為傅在先)。1935年11月長征開始后,在與前來“圍剿”的四川軍閥郭汝棟部作戰中,他不幸中彈受重傷,最終在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犧牲,享年26歲。
劉漢卿孫子劉定安家屬寫給湖北宜昌“長陽在線網”總編輯田龍山的信(局部)
翻閱信件,曾愛民等工作人員了解到,劉漢卿團長的兒子20多歲就因病去世了。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正月,孫子劉定安才出生,算是遺腹子了。劉定安1985年退伍回家,就是為了照顧年邁的奶奶李樹清(即劉漢卿夫人)。
劉定安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說,為尋找爺爺劉漢卿,李樹清帶著女兒劉盧生、兒子劉長陽,沿著爺爺當年打仗經過的線路尋找,后來在途經重慶時遇上日本飛機大轟炸,女兒劉盧生不幸遇難,李樹清帶著年幼的兒子劉長陽來到利川毛壩時,被當地地主攔截,說劉漢卿戰死了,不準再去尋找,遂被迫改嫁,還將她與劉漢卿的結婚契約燒毀。
之后,李樹清多次被毒打,精神受到嚴重打擊。因此,20世紀80年代當地組織部門多次前往調查時,李樹清已經記不清楚是哪里人了,并于1985年秋天去世。
追蹤調查得到社會各界支持
在調查中,曾愛民等工作人員還得知,2019年6月的一天,劉定安一行曾專程前往麻池水竹園劉家坡尋找烈士的親人,但他們未能找到劉家的直系親屬。
為了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和現狀,工作人員專門下鄉采訪了劉俊達、李鈞林等地方干部和群眾,并拜訪了原址一帶的住戶李兵等人。此外,他們還查看了劉漢卿父親劉世炯的墓碑,確認了劉興讓是其唯一的兒子。
瀘溪縣當地軍民在烈士陵園祭奠革命烈士
在調查過程中,他們還得知劉興讓的侄孫女劉菊遠的相關信息。因父親劉正榜參加抗日戰爭長期未歸,劉菊遠自幼跟隨小姑媽劉正蘭在馬連坪長大,并多次前往大姑媽家度過艱難時光,長大后嫁到原津洋口公社的鄭家榜。
為查清劉菊遠下落,曾愛民等工作人員聯系了鄭家榜村、全福山村和土地坡村的黨支部書記,并前往長陽公安局龍舟坪派出所查閱資料。得知劉菊遠已于2005年去世,丈夫呂正光仍健在,他們的兒子呂學軍在北京從事建筑工作。
查閱檔案資料確認烈士身份
隨后,曾愛民等工作人員又在長陽縣檔案館查閱了長陽革命史的相關資料。
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追烈檔案》卷宗中,他們發現了縣民政部門和原麻池鄉人民政府關于長陽籍革命烈士劉漢卿的調查檔案資料。此外,還在長陽縣人民政府文件《關于確認覃培祥等17名同志為革命烈士的通知》中查證到劉漢卿被確認為革命烈士。
湖北長陽麻池——劉漢卿曾經戰斗過的地方
為了實地探訪和核實驗證相關情況,曾愛民等工作人員于當年10月1日專程前往350多公里外的恩施州利川市榨木鎮紫金幼兒園小區。在那里,他們找到了在“長陽在線網”為爺爺劉漢卿尋親的劉定安(其于當年臘月不幸病逝)。
劉定安及其妻子楊明英熱情接待了來自長陽縣的工作人員,還提供了湖南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張健(原為劉漢卿團長的警衛員)和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傅忠海(原為鄂川邊游擊總隊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等人給自己的回信。
張健、傅忠海等老革命給劉定安的信件
此外,楊明英還提供了上海紅色文化志愿者到湖南浦市鎮尋找紅軍團長劉漢卿烈士之墓的視頻資料,令工作人員深受感動。利川市檔案館副館長劉海燕還提供了《利川人物志》,上面詳細記載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
一番艱辛奔波,終于沒有白費。曾愛民等工作人員以一封公開信為線索,經過詳盡分析、梳理思路,精心篩選相關資料,在實地探訪、核實驗證后,為劉漢卿烈士遺屬的尋親之路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完成了他們三輩人的夙愿。
參加紅軍在戰斗中得到鍛煉
1929年7月,賀龍領導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六軍在長陽都鎮灣水竹園、麻池一帶開展活動,并在劉家坡組織紅軍預備隊。
受革命浪潮的影響,土家族青年劉興讓(后改名劉漢卿)回到家鄉并加入預備隊。憑借在江湖上練就的一身好功夫,劉漢卿在預備隊中擔任了武術教練。
經過訓練,預備隊在1930年正式加入李步云領導的紅五十師,劉漢卿也光榮地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同年11月,國民黨駐鄂西的川軍第二十六師郭汝棟部聯合長陽、五峰等地民團武裝共3000人,對長陽、五峰等革命蘇區發動進攻。
紅軍充分利用當地有利地形,采取靈活多變的戰術抗擊敵人。劉漢卿隨隊參加了麻池水竹園牛弓山的激烈戰斗。11月27日,川軍袁海清率部圍攻蘇區水竹園,紅軍在李步云的指揮下,迂回到莊溪附近的牛弓山埋伏,成功堵截了敵軍的后路。當敵軍后退到牛弓山口時,紅軍伏兵突然出擊,繳獲長短槍57支,川軍大敗。
長陽縣檔案史志部門工作人員曾愛民(右)到恩施州利川市走訪劉漢卿孫子劉定安夫婦
12月,紅五十師在長陽、五峰邊界與敵人進行了數十次伏擊作戰,共擊斃打傷敵軍800余人,繳獲長槍500余支。其中,在都鎮灣茅坪胡子坳與川軍支持的縣保衛團戰斗中,劉漢卿手持大刀英勇作戰,沖在隊伍最前面。
在共產黨員曾云軒的內外配合下,紅軍經過一天半的激戰,成功擊潰國民黨縣政府組織的縣保衛團,共斃傷敵人50余名,繳獲步槍10余支。隨后,劉漢卿隨紅五十師參加了打擊城五河團匪田官祥的戰斗,再次取得勝利。
作戰勇敢頑強擔任紅軍團長
1931年4月,紅二軍團對紅五十師進行整編,大部分官兵被抽調到紅二軍團主力部隊,余部編入長陽縣警衛大隊。劉漢卿隨大隊長田應濤在長陽本地進行游擊戰斗。
由于蘇維埃縣政府被長陽伍少卿、伍兵權領導的反動團防攻陷,劉漢卿隨縣警衛大隊轉戰到五峰灣潭一帶,并加入紅二軍團獨立團。團長王炳南對劉漢卿的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給予高度評價,任命他為紅軍特務隊第三分隊隊長。
從此,劉漢卿隨紅軍主力部隊轉戰湘鄂川黔邊蘇區,先后參加鄂川邊根據地的戰斗,創建“紅三軍鄂川邊游擊獨立團”并任團長;1934年4月,部隊在利川十字路與紅三軍會合,受到湘鄂西中央分局慰問,得到賀龍的贊許,并同時要求加強部隊紀律建設。
瀘溪縣浦市鎮烈士陵園里的劉漢卿墓
紅三軍為部隊補充骨干力量,戰士發餉銀4元,服裝一套,贈送長槍40支,短槍12支,隊伍發展到300余人,槍100余支。紅三軍將鄂川邊游擊獨立團正式更名為紅三軍鄂川邊獨立團,下轄4個大隊,劉漢卿任團長,花順濤任政委,陳云武為參謀長。
賀龍夸獎劉漢卿“好樣的”
1935年2月,恩施咸豐、利川等地的國民黨反動派重兵圍剿“鄂川邊游擊根據地”,劉漢卿率領部隊突出重圍,轉戰湘西大庸、常德、瀘溪等地,最終與賀龍率領的主力紅軍會合,被編為紅二軍團五師十三團,劉漢卿任十三團團長。賀龍看到他帶回來的353人、144支槍,高興地說:“給你們幾個,拉回一個團,好樣的。”
1935年11月,紅軍長征開始后,劉漢卿堅決服從軍團的命令,執行戰略策應任務。11月27日,開始與國民黨郭汝棟部重兵作戰,在瀘溪縣浦市古鎮附近的戰斗中,帶領紅軍戰士前往搶奪敵人陣地的機槍,不幸中彈受傷,腸子被打斷,醫治無效壯烈犧牲,享年26歲。
瀘溪縣人武部和武警官兵祭奠革命烈士
劉漢卿從一名普通的土家農民,在黨的土地革命運動影響下,在賀龍元帥親自創建的紅四軍、紅二軍團及其獨立團隊伍中,勇猛作戰,善于指揮,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戰士和紅軍指揮員。
最后在萬里長征開始后,為了完成艱巨的戰斗任務,為了貧苦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獻出了他寶貴的生命,展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忠誠擔當和革命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敬仰、永遠懷念。
(供圖:本文作者曾愛民、記者胡振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