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雙杰是河北省唐縣籍學者、詩人及地方文化推廣者,現任唐縣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法定代表人及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他通過學術研究、文學創作與文化活動,系統性挖掘并傳播中山國文化,使“神秘古國”成為唐縣的文化基因,為地方文旅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提供范本。
一、學術研究:聚焦中山國起源與文化特征
邸雙杰深入研究鮮虞中山國(前529-前296)的起源、興衰與文化特征,結合唐縣北城子村、釣魚臺等地出土的青銅器(如雷紋雙獸耳銅盤、鳳首流銅匜),論證中山國兼具草原游牧風格與中原農耕禮制,體現鮮虞部族從游牧向定居的轉型。他提出中山國作為“戰國第八雄”,是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案例,打破“夷狄邊緣化”的傳統史觀。
二、文學創作:以詩為媒激活歷史記憶
邸雙杰的詩歌以中山國為主題,融合個人情感與集體歷史意識,形成獨特風格:
歷史與抒情交織:如《一個中年人的中山夢》中,個人情感與歷史共鳴交織。
古典韻律與現代自由詩并存:如《中山吟》化用蘇軾詞風,展現古典與現代的融合。
自然意象承載哲思:如委粟山天池被喻為“中山城的雙眼”,承載對文明存續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
《騎著自行車去中山國》:以騎行意象穿越時空,串聯戰國烽火與當代沉思。
《夢游》:虛構與中山文公對飲場景,消解王侯與平民的界限,傳遞“眾生皆華夏子民”的平等史觀。
《潛行,在倒流河的上游》:以干涸河道隱喻文明斷層,追問文明消逝的原因。
《唯一》:通過“城邑如繁星,唯中人城閃爍”等意象,強化唐縣作為中山肇都的獨特性。
三、文化活動:推動中山國文化傳播
邸雙杰通過組織文化活動,推動中山國文化進入公共視野:
組織采風與懷古活動:如“鮮虞故里中山肇都”廟會采風、清明懷古等活動,年均吸引百余名文化愛好者參與。
策劃文化演出:聯合河北金石學會、保定水利博物館等機構考察中山長城遺址,策劃唐縣春晚《中山歌》演出,將青銅器紋飾、古禮儀式轉化為舞臺元素。
倡議文化體系構建:在省級平臺倡議將中山國納入“燕趙根脈”文化體系,提升其在地域認同中的地位。
四、學術貢獻:填補研究空白,賦能地方文旅
邸雙杰與郭寶倉合著《古中山國文化與唐縣特色產業的傳承融合》,探討歷史遺產如何賦能地方文旅及特色產業。例如:
文創產品開發:將中山篆書法、青銅紋飾轉化為文創產品,推動唐縣打造“中山文化旅游節”“中山長城徒步”等品牌。
文旅融合實踐:通過學術研究與文化活動的結合,使中山國文化成為唐縣的文化基因,為地方文旅發展提供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