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玄奘大師年輕時千里取經、九死一生,回來后成了萬人敬仰的高僧,可誰能想到,晚年卻過得如此憋屈。
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不說,連一些弟子都開始對他質疑。直到有一天,他在寺中意外跌倒,數天后安然圓寂。
眾人以為他就這樣走了,可他臨終前留下的兩個字,卻讓全場人瞬間淚目,也激勵了后人千年之久。這兩個字到底說了什么?
生命最后的堅守
麟德元年正月初九的傍晚,六十多歲的玄奘法師拖著疲憊的身軀,準備跨過院子里的一條小水溝。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么一個平常的動作,竟然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玄奘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再也沒能站起來。這一跤摔得太狠了,仿佛把他這些年來所有的病痛都給摔了出來。
腰背的疼痛、眼睛的昏花、腸胃的不適、還有那持續不斷的咳嗽,全都在這一刻爆發了。
躺在床上的玄奘,身體每況愈下。
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開始夢見白蓮花盛開,夢見成千上萬的人來迎接他。
弟子們圍在床邊,看著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大師,如今卻病得連翻身都困難。
生命的最后幾天,玄奘做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感動的事情。他強撐著病體,逐字逐句地校對自己一生的譯經目錄。
每一部經典,每一個卷數,他都要親自確認無誤。這種對學術的嚴謹態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沒有改變。
玄奘采用了"吉祥臥"的姿勢,這是佛教中圓寂時的標準姿勢。
他靜靜地躺著,一心求生彌勒內院。弟子們輪流守在他身邊,大家都知道,這位偉大的法師即將離開人世。
麟德元年二月初五的夜半時分,玄奘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微弱。
弟子們都圍過來,心中充滿了不舍和擔憂。其中一位弟子顫抖著聲音問道:"大和尚得生彌勒否?"
玄奘用盡最后的力氣,清晰地說出了兩個字:"得生。"這兩個字一出口,玄奘便安詳地閉上了眼睛,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兩個字成了玄奘留給世人的最珍貴遺產。它們不僅表達了一位高僧對自己修行成果的自信,更體現了面對死亡時的從容和超脫。
千百年來,無數的修行者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都會想起玄奘的這句遺言,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皇宮中的“噩夢”
玄奘晚年的痛苦,不僅僅來自于身體的病痛,更來自于政治環境的惡化。
貞觀十九年回國時,他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座上賓,受到了極高的禮遇。
李世民安排他在弘福寺譯經,還請他撰寫《大唐西域記》,記錄西行的見聞。
唐太宗對玄奘的態度很復雜。
一方面,他欣賞玄奘的學識和膽識;另一方面,他又擔心佛教勢力過大會影響政治穩定。
當玄奘翻譯完《瑜伽師地論》這部一百卷的大部頭經典后,請求太宗為其作序時,李世民卻拒絕了。
不僅如此,他還命令玄奘將《道德經》譯成梵文,這明顯是想平衡佛道兩教的影響力。
真正的噩夢從唐高宗李治繼位后開始。
李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開始大肆打擊前朝老臣。玄奘雖然是宗教人士,但因為他的影響力太大,也被卷入了這場政治風暴。
李治將玄奘軟禁在皇宮內,名義上是"保護",實際上是嚴密監控。
玄奘失去了行動自由,每天只能在固定的區域內活動。這對于一個習慣了自由學術研究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折磨。
玄奘多次請求離開皇宮,希望能夠到更安靜的地方繼續譯經工作。
經過反復的請求和協商,李治終于同意讓他去玉華宮居住。玉華宮原本是皇室的行宮,后來改建成了寺院,環境相對清幽。
搬到玉華寺后,玄奘的處境并沒有太大改善。
他仍然處于嚴密的監控之下,每一個行動都被記錄在案。這種政治壓力加上繁重的譯經工作,嚴重摧殘了他的身體健康。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玄奘依然堅持譯經工作。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必須抓緊每一分每一秒。
白天翻譯經文,晚上校對稿件,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這種過度勞累的工作方式,進一步惡化了他的身體狀況。
弟子質疑下的孤獨
玄奘晚年面臨的另一個打擊,來自于他最信任的弟子們。
從顯慶四年開始,玄奘的身體狀況明顯下滑。他患上了嚴重的腰背疾病,經常疼得直不起腰來。
眼疾讓他看東西越來越模糊,有時候連經文上的字都看不清楚。腸胃疾病讓他食欲不振,體重急劇下降。咳嗽更是日夜不停,常常咳得滿臉通紅。
面對老師日益衰弱的身體,弟子們開始擔心起來。
他們擔心玄奘的身體狀況會影響翻譯質量,擔心在如此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譯文可能出現錯誤。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畢竟翻譯佛經是一項需要極高精神集中度的工作。
一些弟子開始私下議論,質疑玄奘是否還能勝任如此繁重的翻譯工作。
他們認為,與其讓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勉強工作,不如讓他好好休息,由年輕的弟子們來接手翻譯工作。
這些質疑聲傳到了玄奘的耳朵里,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的玄奘,無法容忍自己的工作質量受到質疑。他開始更加拼命地工作,試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依然能夠勝任這項工作。
玄奘的工作強度變得更加瘋狂。他每天的工作時間延長到十幾個小時,經常工作到深夜。
為了保證翻譯質量,他會反復校對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這種近乎自虐的工作方式,讓他的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
面對弟子們的質疑,玄奘選擇了沉默。他沒有為自己辯護,也沒有責怪弟子們。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即使身體再虛弱,他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這種堅持讓人敬佩,但也讓人心疼。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玄奘依然在工作。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即使弟子們勸他休息,他也會搖搖頭,繼續埋頭工作。這種對學術的執著和對佛法的虔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沒有改變。
西行壯舉鑄就的傳奇
要理解玄奘晚年的堅持,就必須回到他人生的巔峰時期。
那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時代,一個年輕的僧人決定踏上西行求法的道路,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中國佛教的歷史。
玄奘的西行之路充滿了艱險。他跋山涉水,行程超過五萬里,經歷了大大小小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沙漠中的烈日炎炎,雪山上的嚴寒刺骨,強盜的威脅,野獸的襲擊,這些都沒有能夠阻止他前進的腳步。
最令人敬佩的是,玄奘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上的表現。這次大會匯集了大乘、小乘、外道三方學者上萬人。
玄奘以一人之力,與這些學者進行辯論,竟然無一敵手。這一戰讓他聲震五印,成為了當時佛教界的傳奇人物。
經過十七年的求法生涯,玄奘帶回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和珍貴文物。
這些經典不僅豐富了中國佛教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們代表著當時最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
玄奘將那爛陀寺的完整佛教體系帶回了中國,包括因明科、對法科、中觀科、瑜伽科以及戒律科。
回國后,玄奘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重要階段——譯經。
他在弘福寺譯出的第一部佛經是《瑜伽師地論》,這部一百卷的巨著為中國佛教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除了在瑜伽唯識方面的貢獻,玄奘還在中觀般若方面譯出了多部經典,包括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和流傳至今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的學術成就是前無古人的。他撰寫的《大唐西域記》不僅是一部重要的佛教著作,更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
這部書記錄了他西行求法的見聞,對后世的歷史考古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許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地區的歷史遺跡,都是根據這部書的記錄被發現的。
玄奘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他翻譯了多少部經典,更在于他將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佛教體系引入了中國。
他學習并傳承了那爛陀寺的佛教傳統,這個傳統有著嚴格的傳承譜系和完整的理論體系。通過玄奘的努力,中國佛教獲得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世俗學術的角度來看,玄奘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人"
他的學術成就超越了之前所有西行求法的高僧,包括朱士行、法顯、義凈、智猛等人。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學者、探險家和文化使者。
《——【·結語·】——》
玄奘法師的一生,從西行求法的壯舉,到回國譯經的勤勉,再到晚年政治漩渦中的堅守,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得生"。
面對質疑、面對困難、面對死亡,玄奘都選擇了堅持,選擇了承擔。
千年來,"得生"二字如明燈般照亮著無數求學者的心靈,成為中華文化中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