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鳳凰新聞、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我知道少林寺的信息,是從電影《少林寺》中得知的。三十五年前,匆匆去過一次。由于時間短,少林塔林只是走馬觀花匆匆走過。心心念念,但終因重重原因沒能再去。2025年6月25日,我摟草打兔子地完成心愿——走進了登封少林寺。
和三十多年前的少林寺相比,青石板路依舊,只是多了電子導覽的低語;木魚聲猶在,卻被門票二維碼的輕響環繞。香火鼎盛依舊,只是繚繞在觀光客的鏡頭間。唯有汗漬浸透的習武少年身影,仍似當年。
在登封那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上,少林寺塔林靜靜佇立,如一位沉默卻滿含故事的老者,守望著歲月流轉,將千年的滄桑與禪意,暈染在磚石塔影之間。
踏入塔林的地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片錯落有致的塔群。這些塔,或高或矮,或古樸或精致,像是從時光深處走來的精靈,各自承載著一段段不為人知卻又厚重深沉的過往。它們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安息的墓地,每一座塔,都對應著一位高僧的一生,藏著修行、傳承與超脫的故事。
塔林占地面積約14000多平方米,現存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現代等時期的248座佛塔,這般規模,在中國堪稱首屈一指。行走其間,仿佛能聽見時光的足音,從唐時的風里傳來,掠過五代的煙塵,穿過宋金的喧囂,趟過元明的河,又在清朝的霜雪中稍作停留,最終落在現代的日光里。不同時代的塔,有著不同的風貌,像是一部用磚石寫就的建筑史,每一筆勾勒,都帶著那個時代的審美與工藝痕跡。
唐代的塔,帶著大唐的豪邁與大氣,雖歷經千年風雨侵蝕,可那磚石間的氣魄仍在。簡潔的線條,沉穩的造型,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佛法傳播的蓬勃氣象,高僧們懷著對信仰純粹的熱忱,在此留下生命最后的印記,塔身為證,見證著大唐佛韻的悠遠。五代的塔,在戰亂與更迭中誕生,雖稍顯樸拙,卻多了幾分堅韌,就像亂世中堅守信仰的高僧,于動蕩里尋得一方寧靜歸處,把對佛法的執著,凝進塔的每一塊磚石。
宋塔則多了些細膩,雕刻的花紋開始豐富起來,磚石上的線條婉轉,似能看到匠人們帶著虔誠,一點點雕琢,把對高僧的敬重,對佛法的理解,都刻進紋路里。金代的塔,受時代文化交融影響,在風格上又有新變,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讓塔的造型與裝飾多了些別樣的韻味,像是一場無聲的文化對話,在塔林的天地間,訴說著交流與融合的故事。元代的塔,帶著草原民族的豪邁與豁達,規模或有不同,卻都透著一種雄渾,仿佛在彰顯著佛法傳播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力量。
明清的塔,工藝愈發精湛,細節之處盡顯匠心,書法、繪畫藝術的融入,讓塔不再只是簡單的墓地建筑,更成了藝術的載體。塔身上的題刻,或蒼勁、或飄逸的書法,講述著高僧的德行與功績,也讓后人得以透過這些文字,觸摸到當時的文化溫度。現代的塔,雖帶著新的工藝特征,卻也延續著塔林的精神脈絡,把對先輩高僧的緬懷,對佛法傳承的使命,繼續書寫下去。
素喜禪師塔在塔林中,是對他一生修行與貢獻的銘記。素喜禪師塔融入這片藝術海洋,它既有對傳統塔林藝術的繼承,也帶著現代對高僧紀念的新內涵。它提醒著后人,少林傳承從未間斷,即便到現代,依然有高僧為佛法、為少林文化的弘揚鞠躬盡瘁。在塔林漫步,觸摸古老的磚石,仿佛能與歷代高僧對話。從初祖達摩的傳承,到歷代住持、高僧的接力,少林精神在塔林中沉淀、升華。素喜禪師作為近現代的傳承者,他的塔是連接過去與當下的紐帶,讓后人明白,少林的輝煌不是歷史的定格,而是代代相傳、不斷續寫的篇章。
塔林,被專家譽為“古塔藝術博物館”,實在是貼切至極。這里集古代磚石建筑、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大成。磚石建筑的技藝,在一座座塔的結構里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同時代的建筑技法,如何選材、如何搭建、如何讓塔歷經千年而不倒,背后是無數匠人的智慧與汗水。雕刻藝術更是多樣,有的塔身上刻著佛經故事,那些佛傳圖里,佛陀的慈悲、弟子的虔誠,通過雕刻家的手,鮮活起來;有的刻著祥瑞圖案,蓮花、祥云,寄托著對往生的美好祈愿,也展現著當時雕刻藝術的水準。
書法與繪畫,雖因材質是磚石,多以雕刻、彩繪呈現,卻有著獨特的魅力。塔身上的題字,字體各異,風格萬千,有的如利劍出鞘,鋒芒畢露;有的似行云流水,婉轉靈動,這些書法作品,與塔共生,歷經歲月打磨,字跡或許斑駁,可那股子文化的韻味,卻愈發醇厚。繪畫雖因時間可能褪色、剝落,但仍能從殘留的色彩與線條中,想象當初的絢麗,那些宗教題材的繪畫,傳遞著佛法的教義與精神,讓塔林不只是墓地,更是一座立體的佛法傳播課堂。
1996年11月20日,塔林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榮譽,是對它價值的肯定,更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視。它見證了少林寺的興衰,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見證了不同時代的風云變幻。每一座塔,都是歷史的坐標,標注著時間的刻度,也標注著文化的深度。
站在塔林之中,微風拂過,仿佛能聽到高僧們的低語,那是對佛法的參悟,對生命的超脫,對后人的期許。陽光透過塔的縫隙,灑在地上,光影交錯間,歷史與現實重疊。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只有寧靜與莊嚴,讓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沉淀下來,去思考生命、信仰與傳承的意義。
塔林,是一部無言的史詩,用磚石為筆,以歲月為墨,書寫著佛教文化的傳承,書寫著古代藝術的輝煌,書寫著歷史的厚重與深沉。它靜靜佇立在那里,等待著每一個愿意聆聽的人,走進它的世界,觸摸那些被時光珍藏的故事,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禪意與文化力量,讓心靈在這古老的塔影間,尋得片刻的寧靜與啟迪,明白傳承與堅守的價值,知曉歷史文化那不朽的魅力。
作者簡介
李翠蘭, 退休教師,濟源老干部通訊組副組長,濟源市作協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