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屹立于鎮江市區東北的揚子江中,與金山、北固山并稱為“京口三山”,因東漢高士焦先(一作焦光)隱居于山中而得名,歷來以江山雄秀被列為游覽勝地。焦山上有十余處寺廟,都隱藏在古柏叢林之中,若隱若現,有“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之說。其中規模最大的叫“定慧寺”,是取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生慧”之意。
定慧寺始建于東漢興平(194-195)年間。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初名普濟庵,清康熙四十二年間(1703)康熙南巡至焦山,改為定慧寺。《傳燈錄》稱之為歷代祖庭之一。寺內現存殿宇10余座,房舍200余間。主要建筑山門、天王殿和海云堂等,仍保持明代建筑風格,大雄寶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屋頂無頂,全為大小方塊木頭拼合而成,實屬罕見。
定慧寺歷史上重視僧教育,特別是從1934年起由住持智光老和尚創辦的焦山佛學院而盛名遠播。
從1934年至1948年,歷近15年,前后的五位院長都是來自泰州,同時也都是任定慧寺的住持大和尚。
智光法師曾被譽為我國“當代僧皇”,是中國佛教新興運動的領袖之一。1934年,智光46歲,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晉任為焦山定慧寺方丈。他致力于佛教的改革,創辦了焦山佛學院,造就弘法人才。
靜嚴法師俗名陳奕,1907年生于泰州的興化,幼年出家,1922年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受戒。1934年任定慧寺監院,1936年起,接任該寺方丈,擔當焦山佛學院第二任院長。由于抗日烽火的燃起,這位泰州籍和尚從一個篤信四大皆空的佛教名剎長老,轉變成為革命出生入死的共產黨員,是當時中共長江工作委員會一位卓越領導人,焦山佛學院也一度成了新四軍南來北往的重要聯絡地。
1942年秋天后,雪煩法師接任定慧寺住持,繼任佛學院第三任院長,實行“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以優厚的待遇延聘人才來佛學院任教。
1946年至1947年,東初法師擔任焦山佛學院第四任院長。東初法師1935年任焦山定慧寺監院,1946年升任方丈,兼佛學院院長,此時已擔任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
1947年至1948年,焦山佛學院的第五任院長為圓湛法師,也是焦山佛學院的最后一任院長。
焦山佛學院五任院長共招收了四屆的學僧。每屆學習期為三年,學僧近300之多,為中國現代佛教乃至世界佛教培養了眾多佛門英才。當代海內外一些知名佛教領袖,如悟一、星云、圣然、知定、圣一、法宗、達道、性空、峻嶺等,就是在這兒起步的。
焦山佛學院辦得頗具特色,還創辦了一個著名的刊物——《中流》月刊。“中流”的含意有三:其一佛學院所在地焦山屹立在江心,宛如中流砥柱;其二取意佛家“從生死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達到涅槃(不生不死)之彼岸”;其三勉勵學僧努力成為佛學界的中流砥柱。該刊物的主要內容有,佛教經論解釋、佛學研究論文、國際佛學動態、外國佛學譯著、佛教文物古跡介紹、國內外佛教活動報導以及詩詞創作等,曾與日本佛學雜志《大法輪》相互交流贈閱,還與菲律賓、新加坡、馬六甲、錫蘭、緬甸等佛學界相互交流。
1941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的友松園諦、藤井草萱、岸文貞等佛學大師曾到焦山佛學院講授佛學,學院師生也到日本訪問或留學的,如教師有芝峰、東初、圓湛等人,學生有智平、佛宗、本滄、夢初等人。芝峰法師還從日本攜回《禪學講話》一書,為學僧講授,并譯成中文,登載于院刊《中流》上。
1948年以后,焦山佛學院停辦。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佛教協會在南京棲霞寺舉辦了僧伽培訓班,1984年培訓班改名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茗山法師任副院長兼教務長,雪煩法師任院務委員會副主任,任教的介如、靜之、融通等,清一色都是當年焦山佛學院出身。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