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票是商品購銷和商業服務活動的基本原則憑據,每個人幾乎都會跟發票打交道。那么民國老發票是什么樣子呢?筆者近日梳理了荊州市檔案館273張“民國老發票”,細細品讀、玩味,不禁頗有感慨。可別拿土豆不當主糧哦,這些時隔多年的小小紙片,卻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有著獨特的檔案價值。
誠信味——送禮也要開發票
荊州市檔案館現存民國老發票涉及8個全宗,時間從民國三十五年到民國三十八年,也就是1946年到1949年之間。那時候發票款頭都有“發奉”二字,所有的發票都是手寫并蓋上印章,貼上印花稅票。現今的人們,除非公費開支、購買大件商品或藥品等特殊商品,一般都不要發票,商家也可乘機避稅。但在民國時期,開具發票可是一種“規矩”,就連買支筆、買電燈泡、買米、補口鍋等都有發票,甚至連送禮都不例外!如“專送徐鶴松先生買五峰茶主席茶加菊花壹斤”,后面貼上印花稅票;還有“發奉 春節勞軍豬肉貳仟斤”,都將用途寫在上面:送禮和慰勞軍隊。為何如此細微的東西也要開發票?主要是一個誠信機制。當時出售貨物必須開發票,并貼印花稅票,如果被查到缺少發票,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查有多數商號發售貨物均不開立發票按章貼用印花或已開立發貨票而短列貨價少貼印花……如再查獲逃漏印花之商事憑證即移送司法機關依法科罰絕不姑寬”(見下圖檔案)。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10月14日財政部湖北區國稅管理局江陵稽征局關于各業商號發售貨物應開立發票遵章貼花函
送徐鶴松先生五峰茶壹斤的發票及印花稅票
民國三十七、三十八年春節勞軍、商會買米和補鍋發票
史料味——民國沙市經濟社會的縮影
從館藏多張發票可以看出當年通貨膨脹情況嚴重,比如,1947年購買一支毛筆要25000國幣,一個燈泡要11000國幣。據國民黨江陵縣區總工會1948年至1949年4月所編《生活指數編審表》記載:“沙市物價指數增長幅度以1948年8月為基數1,則12月為36.2,次年元月為90.5,4月為1306337”,老發票充分折射出了“拿著一口袋錢買不到一口袋米”的社會現象。此外,從這些發票中,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納稅軌跡,比如有好幾張發票的背面全貼滿了印花稅票,這說明當時賦稅已經很重,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絲綢業、染坊業、食茶業、土布業、宴席等各行各業公會紛紛呈報營業稅倍額增加無法繳納(見下圖檔案)。國統區著名詩人袁水拍(筆名馬凡陀)曾寫了一首政治諷刺詩:“發票貼在印花上,財政躺在發行上,發行發到天文上,重稅派在你頭上”。買一口皮箱印花稅票要另貼一張賬上,因為發票上印花稅票貼得太多,好像不是在發票上貼印花,倒是像在印花上貼發票了。
民國三十七年沙市商會關于各同業公會及報稱查所利得稅請盡量從輕以示體恤的報告
民國三十七年財政部湖北區直接稅局江陵分局修正公布印花稅率表
民國三十六年毛筆一支
25000國幣,電燈泡三個共計33000國幣發票
民國三十六年馬聚源廚具發票及印花稅票
民國三十六年皮箱發票及印花稅票
把當時沙市中山路沿線商家的發票擺在一起,各商號“牌名、街道、戶數、行業”與《沙市建國前貿易史料選輯》一書中各行各業街道分布一覽表一一對應,基本可以還原出1946年到1949年中山路沿線的商業格局。建成于1934年的“中山大馬路”呈東西走向貫穿于市中心,基本上與荊江大堤保持平行,是舊時期沙市的一條主要商業街,非常繁華。街道兩側分布著全市大部分的商埠、銀樓和外資銀行,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一條純商業性質的街道,街道兩邊的各種百貨店、商鋪多達150多家。從發票上可以看到,中山路上集中了各行各業老字號,有“義生福”茶食號,“同興裕”百貨,浙江“老東明”醬園、“恒泰乾”紙業、“祥順華”紙業、“天福”海味等等。
1934
年的沙市中山馬路
義生福茶食號、祥順華紙張文據印刷號發票
恒泰乾蘇紙印刷文具號、上海老東明紹酒醬園沙市分店發票
同興裕百貨商店發票。右為其解放后的“化身”沙市中心百貨商店(
1956年攝)
天福海味食糖雜貨號發票。右為解放后的天福副食海味號(
1956年攝)
人情味——禮儀之風與各色性情
仔細研究之后,你就會看到這些大小、質地、顏色、款式各式各樣、貌似千差萬別的發票背后,其實有著一種統一的“神韻”,那就是包含的濃濃的“人情味”。首先,寫有“發奉”不是說發票稱為發奉,而是舊時發票的一種商業辭令,意為“發出奉上”,帶有一種謙恭和儒雅。其次,發票全是手寫,體現了開票者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或含或露的鮮明個性以及寫字的筆力和水平。很多書法都很漂亮,透露著開票者的學識功底。同時,發票上面大多有“寶號”、“臺照”、“臺升”這些現在早已不用的舊時尊稱、謙稱詞語。比如某個單位來購買東西,那么就會在對方單位名稱下面加個“寶號”,以示尊重,有時還要加個“臺照”,這是對簽名蓋章的一種尊稱,體現了濃濃的禮儀之風和中國商賈“和氣生財”的文化傳統。再有,民國發票上的蓋章其實是一種已經消失了的“印信文化”,印信大小、樣式、字體等十分豐富,頗有歷史文化韻味。這些載物又載情的小小發票給人以“鮮活”之感,在當時是人們社會交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后世又能觸發讀者的思想感情和回憶,這是當下統一制式的機打發票所無法呈現的。
民國三十五年沙市德華商店發票
民國三十六年漢成五金電料行發票
明星相館關于承照相片的發票
民國三十八年沙市袁正泰白鐵商店發票
作者單位:荊州市檔案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