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水,奔涌著奮進的時代力量;巍巍呂梁山,承載著厚重的革命記憶。在興縣蔡家崖村這片浸染著先烈鮮血的熱土上,一幅以紅色為底、以幸福為墨、以發展為筆的新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呂梁興縣蔡家崖村,參觀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革命老區的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8年時間里,蔡家崖村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區人民書寫了怎樣的時代新篇章?6月18日,記者來到蔡家崖村,走進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和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再次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守護“根與魂”
紅色精神代代傳
“習近平總書記蒞臨考察時的情景,每每回想起來,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宣教科科長康彥紅當時作為館內宣講員,全程負責講解。八載光陰荏苒,這份沉甸甸的囑托早已化作她心中不滅的星火與肩頭壓實的責任。
“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都在訴說著當年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我是呂梁人,也是一名宣講員,我要把弘揚呂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使命扛在肩上、刻在心里。”康彥紅目光堅定,話語鏗鏘有力。
“最忙的時候一天接待7000多名游客,年均接待30余萬人次。”康彥紅告訴記者,紀念館作為紅色旅游景區,每逢“七一”“八一”,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都會來這里聆聽英雄事跡,感受紅色文化。
從2022年起,紀念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匯聚展示、數字管理、高效應用和共建共享。康彥紅和同事們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發布紅色文化短視頻,讓革命故事在指尖“活”起來、“火”起來;編寫朗誦節目《呂梁英雄譜》,以藝術化的表達,把呂梁兒女的英雄事跡帶上了中國教育電視臺……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呂梁精神是我們呂梁人民的根與魂,我將在宣講崗位上接續奮斗,不斷創新宣講方式和內容,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呂梁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康彥紅說。
“農文旅”聯動
幸福鄉村展新顏
2018年6月21日,一聲嘹亮的鳴笛劃破呂梁山的寧靜,被命名為“蔡家崖號”的旅客列車,承載著老區人民世代的期盼,首次駛入這個曾經閉塞的山村。“現在坐著火車就能去省城了,像我們自家做的豆腐、種的雜糧、山上的杏,都有了銷路!”村民張建國喜不自勝,他在村里開了一家農家樂,生意紅火。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蔡家崖村黨支部書記溫永利告訴記者,“蔡家崖號”列車現在已經全面升級為紅色文化列車,車廂內融入了紅色文化元素,包括一節“紅色經典·書香旅途”讀書車廂,游客在來的路上就能感受紅色文化。列車同時還帶動了沿線村民創收,青塘粽子、嵐縣土豆、興縣雜糧等,都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特產。
沿著總書記的考察路線,蔡家崖村的蛻變不止于此。青石板路兩旁,特色農家樂、革命文化展示區……紅色文旅融入鄉村生活。曾經的鄉村道路,已華麗變身為“紅色一條街”。
村委會院里,溫永利向我們介紹著最近這兩年蔡家崖村的新變化:免費接入有線電視,村集體出資為全體村民代繳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村民醫保實現100%覆蓋。溫利軍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滿是自豪,“看,北山上1000多畝經濟林,其中還包括400畝杏林,收成好的情況下,每年能產80多萬斤杏,經過深加工,能為村集體和村民共增收幾十萬元哩!”村里的產業多了,村民們的口袋鼓了、生活富了。
一組數據也在印證著這一變化:2017年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000元左右,2024年達到1.2萬元。
產業提檔升級
老區振興添動力
坐在村口的小攤兒上,吃一碗當地的特色美食——啦叨叨。啦叨叨原料用的是蕎面,佐以白面,入口爽滑富有韌性,是很多游客來了必打卡的一道美食。
興縣雜糧種植歷史悠久。2024年,興縣全力打造國家級雜糧種業基地與綠色生產基地,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左右,帶動2.3萬余戶農戶增收,年產優質谷子5500萬斤、高粱3400萬斤。從蔡家會鎮柳林村的雜糧種業基地中綠油油的谷苗,到山花爛漫公司質檢室內米香蒸騰,日產超19噸的小米鍋巴、雜糧代餐粉,再到武漢糧交會興縣展臺上120道“雜糧宴”,革命老區的健康糧正走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當金黃的谷浪在廣袤的田野里翻騰,另一場關于“銀色”的產業變革正在興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轟鳴上演。
興縣鋁土礦資源富集,預測資源儲量5億噸,查明資源儲量2.1億噸,是全省五大鋁土礦區之一。近年來,興縣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加快打造煤電鋁氣材一體化低碳循環全產業鏈,持續高質量打好“精深鋁鎂牌”。“目前,興縣鋁鎂新材料產業園區已初步形成年產2700萬噸煤炭、12億立方米煤成氣、66萬噸鋁土礦、200萬噸氧化鋁、50萬噸電解鋁、50萬噸鋁深加工產能,年產值達到200億元,稅收8億元左右。未來將形成‘煤—電—鋁—氣—材’一體化的循環產業格局。”興縣副縣長張超介紹。
從田間地頭的“粒粒珍品”到工廠車間的“鋁鎂流光”,興縣人左手攥緊“中國雜糧之鄉”的金字招牌,右手鍛造百萬噸千億級鋁鎂產業集群。雜糧的“特”與“優”,滋養著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鋁鎂的“精”與“深”,撐起了革命老區工業強縣的錚錚筋骨——這“一黃一銀”兩大產業,恰似驅動興縣高質量發展的雙輪,在呂梁山的溝峁間碾出新時代的振興轍印。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