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我國患者達3.3億,心衰約890萬,五年死亡率超50%,生存率低于多種癌癥。傳統治療無法再生心肌,終末期依賴心臟移植,但供體稀缺、創傷大、費用高。
干細胞治療為心血管疾病帶來突破性希望:通過再生醫學使心肌細胞再生,重塑受損心臟結構,本文將解析其科學原理與最新研究進展。
干細胞修復心臟的奧秘
干細胞治療心血管疾病備受矚目,因其擁有傳統治療無法企及的三重修復機制,構成"三重奏",直擊受損心肌組織根源。
1.分化再生能力:移植心臟后可分化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替代受損組織并重建血管網絡。
2.旁分泌作用:分泌VEGF、TGF-β等生長因子,促進血管新生和心肌再生,改善心肌供血。
3.免疫調節功能:通過釋放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優化組織愈合環境,防止二次損傷并助力修復。
全球突破
心肌再生的重大進展
工程化心肌(EHM)實現人類心臟再生
2025年1月,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中心等在《Nature》發表里程碑研究:用iPSC來源的,心肌細胞和基質細胞構建,工程化心肌同種異體移植物。
研究發現:恒河猴心力衰竭模型植入EHM后留存達6個月,顯著增強收縮功能及射血分數,
無副作用。基于此的首例人體試驗中晚期心衰患者移植后實現心肌再生,移植細胞存活并發揮功能。
中國首款干細胞心衰注射液進入臨床
2024年6月,上海市東方醫院劉中民團隊研發的我國首款"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心衰注射液"進入Ⅰ期臨床。臨床前研究顯示,其通過旁分泌作用調控心肌微環境,在動物模型中抑制損傷、促血管再生、減少細胞凋亡。
全球12項隨機雙盲研究(共823例患者)數據顯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使心衰患者,死亡率下降27%,再入院率下降47%,分鐘步行距離增加117米。
重塑“心”生
未來可期
干細胞治療心血管疾病探索快速推進,實驗室到臨床突破印證再生醫學潛力。雖面臨標準化等挑戰,科學界信心增強。未來技術普及或使心血管疾病從“不治之癥”轉向“可逆之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