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新能源車一路狂飆。
從街頭巷尾的綠牌,到地庫里排隊充電的身影,無不說明一個現實:
電車,早就不是少數人的嘗鮮,而是越來越多人的“默認選項”。
可有意思的是——哪怕都發展到這一步了,還是有人會說:
“電車再省也沒用,省下來的油錢,最后都拿去換電池了!”
因為在他們眼里,電池就跟手機一樣:用個幾年,電池就不行了,不換不行。
聽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說實話——這可能是我今年聽過,最酸的一句話。
為什么這么說呢?接著往下看你就懂了。
談及這個話題,可能不少人并不認可我的觀念,甚至覺得我在“混淆視聽”。
因為網上關于新能源車“電池不耐用、換起來真要命”的例子,還真不少….
比如2021年,杭州一位女車主,買了一輛32萬元的特斯拉Model 3。
結果電池組外部的栓閥脫落,導致水汽侵蝕,最后只能整包更換——光電池就要15萬,幾乎半輛車的價。
還有據第一財經報道,有位車主買車落地25萬,結果換個電池就得花12萬,直接勸退一大片觀望用戶。
這些種種現象直接說明了,新能源車是買得起,修不起——
省下來的油錢,都拿去換電池了。
但這就是全部的真相嗎?其實未必!
圖片加載中…
因為翻看類似的案例,往往會發現:
這些車根本不是因為電池壽命到了,而是因為——撞了。
比如底盤托底、高速追尾、水泡車,輕則電池輕微變形,重則整包作廢,這種情況當然貴。
可它本質上,跟“電池耐不耐用”有一毛錢關系嗎?并沒有。
就像你摔壞手機屏幕不能怪電池差一樣,你磕到電池包也不能說是產品不耐用。
而真正“用壞”的電池,其實很少。
這可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有實打實的例子撐著。
譬如國外Out of Spec Testing團隊測試過一輛2019款標續的特斯拉Model S,開了六年、跑了超40萬公里——
結果在113km/h的時速下,依然能一口氣跑出327公里的續航。
狀態,說實話,比很多新車都不差。
國內也不乏類似情況。
像太原第一批比亞迪e6出租車,去年因為“滿8年必須報廢”而退役。
可實際檢測下來,很多車都跑了100萬公里不止,電池卻依然在線、該跑能跑。
甚至有司機直言:“不是它不行了,是政策不讓它繼續跑了?!?/p>
圖片加載中…
至于為啥它們能這么抗造?
因為主流電池的循環壽命,早就上了一個新臺階:
像三元鋰電池,能跑1000~2000次循環,磷酸鐵鋰更狠,3000+不成問題——
按照一次充500公里算,就算你天天開,也得十幾年才跑得完。
更別說根據Geotab追蹤的全球數據,電池年衰減只有1.8%,十五年后電池還能有七八成續航。
也正因為如此,目前這么多車企,才敢動不動就承諾——電池終身質保。
說到底,汽車”動力電池“,和“手機電池”壓根一類的東西。
真要把電車當“電子產品”看,怕是得先更新一下認知了。
答案其實沒那么復雜:認知錯位 + 傳播洗腦,疊加在了一起。
說白了,我們的大腦,早就被“電池焦慮”訓練過了。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些情況——
手機電池用兩年,就開始不耐用了?
電瓶車剛買時挺帶勁,三年不到續航就掉得厲害?
掃地機器人剛用幾個月就開始趴窩、罷工?
這些“掉電焦慮”的體驗太多太頻繁了,以至于一聽到“鋰電池”,我們下意識就覺得:撐不了幾年,早晚得換。
于是即便新能源車的電池結構、管理系統、工藝標準已經今非昔比。
大家還是習慣性地,把它和“手機電池”劃上了等號。
更關鍵的是,“換電池十幾萬”這類話題,實在太容易傳播了。
你想想看,一段視頻、一張截圖、一條朋友圈,動不動就十幾萬的維修賬單,誰不點進去看看?
至于是不是事故車、水泡車,沒人管;只要是“換電池”,就足夠刺激。
這事其實就跟油車自燃一樣——
每年那么多起,沒人在意;可電車一出事,立馬全網熱搜,瞬間就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簽。
說到底,不是電車更容易出問題,而是大家更容易。被這種“看起來嚇人”的說法帶節奏罷了。
總的來看就是:
“電車省下來的油錢,都拿去換電池了”——這話聽上去挺有理,其實更多是情緒發泄。
像極了小時候班上那個考不過別人、又不服氣的同桌:
嘴上說“你們運氣好”,心里卻明白,可能是自己沒學好。
新能源車發展到今天,也是這個道理。
說白了,真的像這么多人“說的那么不堪”,怎么會火到連BBA都坐不住了呢?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