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蟬鳴又起,空氣中仿佛還殘留著高考季特有的焦灼與期待。
此刻,在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的辦公樓里,青年法官助理黃金劍剛剛結束一場調解。最近社交媒體上關于“熱門專業”“就業前景”的討論正酣,評論區的迷茫與困惑,常常將他拉回八年前:那個懷揣著“主持正義”模糊憧憬的少年,在志愿表上忐忑又堅定地勾選了“法學”。
入職兩載,一份份卷宗、一次次庭審記錄、一場場調解談話,早已將那份憧憬打磨得具體而細微。從理想云端到現實地氣,從法條課本到人間煙火,那個伏案填報志愿的少年,如何在法院的日日夜夜里,一步步丈量出公平的尺度,用雙手托起正義的重量?
他的成長故事,或許正是此刻無數面臨選擇的學子們,想要聽到的一個“參考答案”。
十八歲的志愿,落定法治方向
高中時的黃金劍,也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為專業選擇而迷茫。
轉折點發生在一堂普通的課上,班主任分發了一本《鄒碧華傳》。書中那位從江西小城走出的法官,將“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的質樸誓言化為畢生信仰,扎根法庭二十六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身影,深深地震撼了黃金劍——同樣來自江西小城,這份堅守讓他心生共鳴:或許自己也可以在這條路上有所作為。高考志愿填報時,迷茫被篤定取代,他毅然寫下“法學”。
如果說初識法律是源于感性的觸動,那么真正走進法學殿堂后,“有趣”與“挑戰” 則成為黃金劍學習路上最深刻的注腳。大學和研究生多年的系統學習,讓他從心底愛上了這門充滿智慧的學科。
而為何想要成為法官,答案也并非一蹴而就。求學期間,黃金劍利用假期時間積極積累實踐經驗:在律所擔任實習助理,參與公司法務部門的見習工作,也曾在基層法院擔任實習書記員。一番親身經歷下來,他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性格中那份對中立與平衡的偏好,讓他覺得站在審判席上,以公正之心傾聽雙方、厘清是非,才是最契合他秉性的位置。
帶著這份清晰的職業認知,2023年8月,黃金劍以名校優生的身份進入蘇州中院民一庭。按照培養計劃,一年后,他來到蘇州工業園區法院,開始了在基層的鍛煉與成長。
在試筆間,構思職場初稿
“如果說二審辦案是復核論證、適用法理,那么一審則像構建事實、書寫論證的論述題。”作為基層法院的法官助理,在協助辦理一審案件的這一年,黃金劍對前輩的這句經驗之談有了切膚之感。拿到一個新案,猶如接到一張只寫了題目的空白試卷——查明事實、梳理關系、尋找法律依據、形成令人信服的判決,這龐大的“論述”過程,需一筆一劃去學習、實踐和填充。
為了答好這張特殊的“試卷”,黃金劍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他深知“磨刀不誤砍柴工”,每次開庭前都會投入大量時間仔細閱卷,力求吃透案情的前因后果、證據鏈條和爭議焦點。面對復雜案情和當事人的避重就輕,他也學會了在法官指導下通過變換角度、追問細節等提問方式,讓謊言不經意間露出破綻。
然而,成長路上的困惑總是如影隨形。面對婚姻家事案件時,他常思考,如何準確認定“感情確已破裂”?如何設計合法理又合情理的財產分配方案,充分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這些看似簡單的案件背后,往往需要極其審慎的考量和豐富的經驗。
每當這時,黃金劍都會帶著具體問題去向資深法官請教,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尋找答案。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一份好的判決書不僅要結果正確,更要把理說透,用清晰的事實呈現和條分縷析的裁判理由,讓當事人看清來龍去脈,理解“為什么這么判”,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化解當事人的心結。
不過有時,沒有判決書的“判決”更具溫度與力量。
用情與法,解出那道“心結”方程式
那是一起法定繼承糾紛案,案情本身比較簡單。年近五十的原告蘇某在父親去世后,訴至法院要求對父親名下房產進行繼承析產,表示愿按評估價支付四位伯伯姑姑的份額。
難點在于被告是四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分散居住在蘇州各地,身體狀況普遍欠佳,法律意識淡薄。接到開庭通知時,他們反應強烈,不理解“沒做錯事為何上法院?”加上行動不便且不熟悉線上操作,無法到庭溝通,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面對這種情況,負責協助辦理此案的黃金劍沒有簡單依賴常規程序。在和承辦法官匯報討論后,他主動抽時間,逐一上門走訪了其中三位能夠聯系到的老人。好在,這三位老人對蘇某繼承房產、按份額獲得補償并無實質異議,只希望在后續手續辦理上給予便利。
最大的挑戰來自第四位老人。這位伯伯早年因家庭矛盾與家族斷了聯系,連原告蘇某也不知道他的具體住址和聯系方式。“只有一個名字,其他毫無頭緒。”對此,黃金劍通過走訪社區、查詢檔案和營業廳記錄等方式,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這位老人。然而,電話溝通時,老人情緒極為抵觸,常常沒說幾句就直接掛斷電話,拒絕溝通。
為了化解心結,黃金劍決定聯合社區工作人員共同上門做工作。上門那天,老人起初態度堅決,閉門不見。黃金劍隔著門,用平實、誠懇的語言表明來意,表達希望溝通解決的誠意。
門開了,黃金劍沒有急于切入正題。他靜靜傾聽老人敘說往事、傾訴多年的委屈與不滿,不時輕聲回應,用情與理去寬解老人的心結。待老人情緒平復、愿意交流后,他才條理清晰地向老人解釋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蘇某的訴求以及公平的解決方案。
這份設身處地的傾聽、情理交融的寬慰,以及專業清晰的釋法說理,最終贏得了老人的理解和信任。“小伙子很實誠。”開啟的房門,也象征著老人終于敞開了封閉多年的心扉,放下了過往的芥蒂,同意配合辦理房產過戶。
按照常規流程,這類涉及多位高齡當事人且存在溝通障礙的案件,處理周期會比較長。但黃金劍了解到,原告蘇某身有殘疾、經濟困難,久拖會加重訴累。為盡快解決困難,在法官的指導下,他選擇了費時費力卻更直接的方式——主動上門走訪、溝通、調解。最終僅用兩周時間,就高效、圓滿地協助解決了這起糾紛。
正是這個案件,讓黃金劍對法官職業有了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他回想起兒時影視劇中法官的形象:法袍威嚴,法槌鏗鏘,宣判聲響亮有力,只覺得威風凜凜。然而,經過兩年在法院的浸潤,感受過卷宗的重量、調解室里的嘆息、當事人復雜的目光,他深刻體會到,那種熒幕上的“威風”有時略顯單薄。
法槌落下的分量固然沉重,但支撐這份威嚴的,是背后無數瑣碎、細致甚至“不那么威風”卻至關重要的付出——是烈日下穿行巷弄的腳步,是隔著門板的耐心解釋,是汗水浸濕的制服,更是那扇終于開啟的、帶著歲月塵封聲響的老舊木門。這些都是槌聲之外,丈量公平正義更真實的刻度。
在山水之間,體悟卷外之韻
工作之余,黃金劍的腳步常常流連于蘇州及周邊城市的山水之間。春天去旺山,看新芽如何怯生生地刺破沉寂的泥土;夏天自駕奔向莫干山,在潺潺流水與沁涼山風中滌蕩疲憊;秋天則必去天平山,看層林盡染,楓葉如火;冬日里,他則選擇攀登大陽山,在清冽的空氣中俯瞰熟悉的蘇州城,感受一種開闊的寧靜。
當年那個在高考志愿表上鄭重寫下“法學”的少年,選擇了蘇州,也便選擇了擁抱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縷風、每一座山、每一個流轉的季節。對他而言,這不僅是對自然的熱愛,更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感——在法庭內外,努力過好每一天真實而飽滿的日子。
他相信,終有一日,那份十八歲的夢想將在不斷積累與成長中,于未來身著法袍時粲然綻放,讓正義的天平在手中穩穩承托。而此刻,作為法官助理的每一步,都是為那一刻積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