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一份“威爾仕決賽圈名單”在上海的健身用戶間流傳著,上面列著威爾仕健身尚未關閉的“幸存”門店。
“威爾仕即將倒閉”的聲音從此時開始蔓延。大規模閉店、員工薪資拖欠、會員退費無門、物業張貼欠費公告、僅剩的門店臟亂不堪……隨著輿論發酵,12月3日威爾仕發布官方公告,承認遭遇經營困難及批量關店。
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威爾仕健身舊址陸續轉為別的健身房品牌;教練討薪無果,為了生計有人投奔新東家,有人做了自由教練;消費者也在漫長的退費維權之路上耗盡了耐心;今年1月,在威爾仕經營危機的背景下,上海出臺了針對體育健身行業預收資金的限額、限期、限次管理辦法(《上海市體育健身行業預付式消費經營活動監管實施辦法(試行)》)……
如今,“決賽圈”門店數只剩下2家。不同于之前幾大連鎖商健的突然“暴雷”,在幕后團隊的操作下,威爾仕健身以悄然隱退的方式,一步一步淡出歷史舞臺,就像日落西山緩緩而下,直到最后一縷光線被黑夜吞噬。
圖:大眾點評顯示上海僅剩2家威爾仕健身門店
縱橫近30年歷史,無論是品牌歷史、知名度、高端定位還是受海外知名資本青睞等各方面,威爾仕曾被公認是行業翹楚。過往的輝煌只剩一地雞毛,令人唏噓?!斑B威爾仕也難逃跑路的命運”,這也加劇了外界對健身行業的不信任與擔憂。
威爾仕的終局,究竟是資本運作的失敗,還是傳統商健模式的積重難返,抑或是時代的無情洗禮?
作者 | Jackline
編輯 | 動察局
從估值30億到欠錢閉店,LVMH投錯威爾仕?
去年12月,一名威爾仕員工在小紅書發布視頻討薪,他憤懣地表示:公司從10月開始欠薪。當初創始人把威爾仕賣給了LVMH,旗下基金運營不善,導致如今的狀況。
這位教練所說的“威爾仕賣給LVMH”,是指2018年11月LVMH旗下L Catterton基金對威爾仕健身進行的股權投資,據報道當時威爾仕估值近30億人民幣。這是健身行業眾所周知的一起資本運作,并被視為威爾仕與中國健身行業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圖:2018年的投資新聞
2018年的健身行業,正處于資本熱潮的尾聲。眾多新勢力品牌如超級猩猩、樂刻運動在彼時風生水起,而威爾仕作為傳統商健品牌,憑借其歷史積淀和品牌影響力獲得了資本青睞,成功吸引L Catterton的注資,成為業內矚目的焦點。
拋開資金的注入及投后的管理不談,這筆投資給了威爾仕來自LVMH的強力背書。許多會員表示,LV成為銷售游說的資本,“銷售告訴我,威爾仕背后是LV,可以放心辦卡?!睒I內外也因為資方的背景,對威爾仕格外關注。
當然,威爾仕與奢侈品品牌LV并沒有直接聯系,投資方L Catterton是LVMH集團旗下的一支私募股權基金,擅長幫助品牌進行運營和拓展。
一位來自私募行業的威爾仕會員回憶道,自己當初購買威爾仕的“宇宙十年卡”,正是基于對L Catterton的信任,認為他們能夠憑借強有力的運營幫助威爾仕重新崛起。然而,2024年10月,L Catterton亞洲區管理合伙人陳悅退出董事會,該會員認為,“這令人無比失望,威爾仕的危機,基金團隊難辭其咎。”
在投資后,威爾仕一度展示出改革和增長的態勢。門店數量快速增長,全國場館數一度突破160家,位居國內品牌前列。不時釋放“擁抱變化”的改革訊息,讓許多人對其未來抱以期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威爾仕的經營狀況逐漸暴露出問題。2020年,威爾仕的銷售模式頻頻遭到詬病,媒體報道了其多起消費糾紛,公司的運營狀況引發了廣泛的猜測。
圖:威爾仕健身的銷售問題被媒體曝光
到了2024年情況急轉直下,門店大量關閉。同年7月,威爾仕法定代表人變更。10月,包括L Catterton亞洲基金管理合伙人陳悅、威爾仕創始人王文偉在內的4名董事集體退出。加之“拖欠工資”的情況,業內普遍認定威爾仕的經營已經面臨重大危機。
回顧2018年,業內曾有人調侃:“恭喜老王成功上岸?!边@句話隱含的意思是,威爾仕的盈利能力遠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的光鮮。對于創始人王文偉來說,或許這筆交易是一次成功的套現離場,而將燙手山芋留給了接手的下家。
總歸而言,威爾仕是L Catterton一場失敗的投資。
未見成效的投后變革
L Catterton接手威爾仕后,實施了一系列變革,首先是人事調整。威爾仕董事長由基金派駐管理者擔任,原CEO和私教副總等高層相繼離職,改由基金人員接管。老管理層大多來自健身行業,曾在一兆韋德、舒適堡等同類型傳統俱樂部工作。
團隊“換血”意味著威爾仕打算對固有運營方式革新。隨后其推出改革舉措:
1.月付制的推行。
作為傳統商健的代表,威爾仕一向依賴年卡和多年卡等高價套餐,而彼時大量新興品牌開始推行靈活的月付制。威爾仕順應這一趨勢推行月付,意在降低消費者的購買門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2.擁抱互聯網,推動價格透明化。
威爾仕將主要的健身會籍產品引入電商平臺,打開引流渠道的同時推動價格公開透明,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
價格不透明、銷售套路深一直是傳統商健為人詬病的一大點。
圖:威爾仕推行月付的報道
盡管威爾仕對健身卡銷售進行了整改,但實際運行中還是存在諸多被詬病的問題,媒體多次曝光其不當銷售行為,諸如通過贈品或會員權益升級誘導顧客到店,推銷高價、超長年限的健身卡,甚至誤導消費者將健身卡當作投資工具。威爾仕也被指濫用顧客信息進行騷擾推銷,侵犯了消費者隱私,嚴重損害了品牌形象。
不過,就算針對會籍銷售的改革奏效,并不切中威爾仕的要害。
很多分析認為威爾仕及傳統商健,以預付費的長期卡為主,賣10年甚至20年的卡,屬于寅吃卯糧,而隨著健身房月付費改革,現金流受到影響。
實際上,會籍卡的收入只占威爾仕極小的部分。威爾仕真正的盈利來源并非會籍卡,而是私教業務。
定位高端的威爾仕,其私教收入有這樣的特點:第一是單價高,例如在上海,單節私教課的價格達到過600元/節,在其他城市也位居行業高位。第二是推銷大課包,單次銷售金額常達數萬元,甚至超10萬元。私教收入成為威爾仕的主要來源,占總收入達80%左右。
如果威爾仕的經營出現問題,私教部分無疑是關鍵所在。
摧毀威爾仕的元兇
威爾仕是典型的“高舉高打”模式,即定位高端、投入高昂。
作為高端定位品牌,威爾仕的房租、器械、裝修等硬件投入巨大,光靠售賣會籍卡是不足以覆蓋成本更談不上盈利的。因此必須寄望高額的私教業務收入。
對于私教業務,威爾仕采取高銷售提成的激勵政策,促使教練積極推銷私教課程。這種銷售導向使得教練不?!皥鲩_”新會員,或是想方設法讓老會員續課。
而且這種模式的副作用是,相比上課核銷產生課時費,更希望會員不來上課,大家把“產能”投入到銷售中。我們常說傳統商健總是賺用戶不來的錢,對威爾仕這樣的場館而言,尤其賺的是私教用戶不來的錢。
威爾仕私教大單的銷售帶來了巨大的銷售成本,從私教到私教經理,再到高管的層層提成,都增加了公司的支出。而且發放的收入提成是對未核銷款項的預支。
因此,威爾仕面臨的問題是:高運營成本 → 高私教收入需求 → 高銷售成本、輕視服務 → 能否盈利?
再來看L Catterton對威爾仕的投資收購。作為一家投資了Equinox、Peleton、SoulCycle等知名健身項目的專業基金,L基金絕不可能只是“人傻錢多”,雙方的接觸溝通長達兩年,對于威爾仕的模式、經營狀況一定做了詳細測算。在投資者的預期里,威爾仕是“有利可圖”的。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L Catterton的投資決策還基于一個重要考量——中國健身市場的持續增長。2015至2018年,健身行業的增長勢頭強勁,而威爾仕是這個前提下恰好符合高端化品牌定位的那個選項。
圖:威爾仕健身位于上海中心的VIP會所
然而,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沖擊,整體經濟下行,消費力大幅下降。
健身作為非剛需,難以避免成為消費收縮的對象。許多人開始削減健身開支,尤其是高價的私教課程。威爾仕賴以為繼的私教收入受到了極大沖擊,其原本的盈利模型難以為繼。
有人可能會問,同樣的大環境下,為什么還是有很多品牌做得挺好?比如這兩年擴張迅速的24/7 Fitness,全國不斷拓店的樂刻,拓展推出綜訓業務的超級猩猩,私教包月的健萌等。
這些品牌與威爾仕的運營方式大有不同。首先,建店模型注重控制成本,場館面積通常不超過1000㎡;其次,教練人力成本較低。例如,樂刻與教練類似兼職的合作模式,不設底薪,私教的獲客和運營由自己負責;超級猩猩、健萌的教練收入與課時掛鉤而不是銷售。
簡單而言在這些品牌私教月收入過萬已屬不錯,反觀威爾仕,銷售獎勵下教練月入兩三萬是常事。
威爾仕健身的模式根深蒂固,難以調頭。威爾仕及其所代表的經營方式,被時代的車輪甩在了身后。
“威爾仕健身沒了還會有英格蘭健身、愛爾蘭健身。” 這是健身網友的調侃。
但恰恰也說明了,健身市場需要的,不是在原來的場地把門頭一改而經營本質不變的“換湯不換藥”,而是需要從成本、運營、服務等各方面合理性出發,真正的“改頭換面”。
更多健身行業深度解讀,關注“動察局”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