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復函廣東省,同意設立大灣區大學。一時之間,大灣區大學的討論不絕于耳。
同時進入大眾討論的還有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所在威遠島,是個什么島?
就像10年前,討論松山湖是個什么湖一樣,威遠島正在進入大眾視角。或許更準確來說,它正以新的身份重回國際視野。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概念圖。
因為在186年前,威遠島因是歷史上著名海防要塞、鴉片戰爭主戰場而聞名于世,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186年后的今天,威遠島作為東莞濱海灣新區三大板塊之一,它承擔著新的使命——打造科技創新島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而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就是它未來發展的新錨點。
歷史與未來在此交匯,威遠島的蛻變,恰是一部濃縮的區域發展啟示錄。尤其在在“百千萬工程”統籌下,威遠島一場“脫胎換骨”的城市躍遷史正在上演。
01
濱海灣校區面積約1718畝
先來了解一下大灣區大學,它為何能夠成為新錨點?
2019年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成為大灣區大學孕育的時代背景。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之后,尤其是進入實質性建設以來,就一直有聲音建議設立一座大灣區大學。像馬化騰、李清泉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公開場合建言。
2020年,廣東省和東莞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啟動大灣區大學的籌備工作。今年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復函廣東省,同意設立大灣區大學。
不難看出,大灣區大學出道即“頂流”。
東莞更承諾,為學校發展提供充足的財政資金保障,全方面保障辦學投入、校園建設、人才引進和日常運行等,確保學校持續高質量發展,全力支持大灣區大學高起點謀劃、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設,深度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
關鍵是它有哪些特色?
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
大灣區大學是省屬公辦新型研究型大學,以“理工科、小而精、高水平研究型”為辦學定位,學科布局把握科技前沿以服務國家戰略,注重基礎與交叉以支撐長遠發展,在數理科學、物質科學、信息科技、先進工程、生命科學、金融管理等領域先后組建學院。形成以具有顯著優勢的數理學科為支撐,以具有強交叉特征的物質科學為核心,以計算機、人工智能、電子通信、機器人等前沿學科為牽引的學科建設特色。
地處大灣區,必然要用好大灣區的優勢。
學校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教和產業創新優勢,致力于踐行新時代“大學+大科學裝置(高端科研機構)+科技龍頭企業”發展戰略。與華為、OPPO、vivo等龍頭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鵬城實驗室等科研院所具有深度合作關系,能夠推薦畢業學生深造或就業。
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
今年,大灣區大學計劃在廣東省招收80名學生,招生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錄取批次為本科普通批,選考科目為物理加化學組合。學校擁有超強的師資陣容,學校已經擁有近300名教研人員,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所有人員均有博士學位,其中院士10位、國家級人才78位。
也就是說,首屆師生比達到3:1,80名本科生享受VIP級別的教學待遇,院士/講席教授一對一指導。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一期工程建設現場。
硬件上,將如何呈現?
大灣區大學以建設“百年校園”為目標,按照“一校兩區三功能”規劃建設,同步在濱海灣新區和松山湖科學城設立校區,學校總占地面積約2000畝,總建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目前,松山湖校區已經全面啟用,濱海灣校區正從藍圖加速變為現實。濱海灣校區就位于威遠島板塊,面積約1718畝,主要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產教合作和國際高校合作、創新創業孵化三大功能,重點發展物質科學、理學、先進工程等學科領域。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一期工程已于今年2月開工建設,是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工程占地約488畝,總建筑面積約18.5萬平方米,估算總投資額約17億元,計劃將于2026年建成并爭取投入使用。2027年啟動二期工程建設,建成后預計滿足近萬名學生教學與科研等功能使用需求,形成“教學—科研—行政”核心區。
02
威遠島承擔打造未來科創島的使命任務
所以,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所在的威遠島,究竟是個什么島?
地理位置上來看,威遠島位于珠江入海口與蓮花山西段余脈的山海交匯處。資料顯示,明清時期為拱衛廣州府形成“三重防線”。 濱海灣與南沙灣的地理鄰近及山水形勢形成天然“鎖口”,兩岸炮火得以相互支援, 擁有“珠江鎖鑰,金鎖銅關”的稱謂,是“三重防線”中炮臺數量最多的中堅環節。
威遠島。
2017年,作為東莞未來三十年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濱海灣新區應運而生,威遠島被列入濱海灣新區開發建設范圍。威遠島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資源和區位交通優勢,被賦予了代表東莞濱海灣新區區“走出去”、打造未來科創島的使命任務。
威遠島經過東莞長期的戰略預控,全島可用的增量用地面積4.58平方公里,是大灣區中為數不多擁有連片待開發土地的片區,也是目前黃金內灣中極具開發潛力、具想象力的自然門戶島。
從灣區資源流動來看,當前深港的科創龍頭總部資源向北,廣佛的科研機構向南,威遠島因地理鄰近,一方面對接廣州原始創新要素;一方面聯動東莞深圳廣闊產業腹地,有望成為科創資源最豐富的聚集地之一。
威遠島。
根據《東莞濱海灣新區威遠島重點地段城市設計》,濱海灣將以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為錨點,以大學科技園南北園為輻射,通過校區、園區、社區三區無界,在威遠島構建校企聯動、校城融合的科創體系,聯動廣深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匯聚資源,致力于打造灣區科技創新中心。
03
從歷史地標向“產城學研”融合的科創島嶼躍遷
乘著大灣區建設和濱海灣建設的東風,在“百千萬工程”統籌下,威遠島正上演著“脫胎換骨”的城市躍遷史。
過去幾年,濱海灣全力推進威遠島土地化零為整,完成土地整備8210畝,助力占地1718畝的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占地1962畝的威遠現代化產業園區(大學科技園北園)、占地2100畝的大學科技園南園等重點項目加快落地。
中交濱海灣科創智造園建設現場。
其中,威遠現代化產業園與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相距不遠,已落地首個產業項目——中交濱海灣科創智造園,項目總投資約19億元,總用地面積約107畝,總建筑面積超25萬平方米,共分為兩期建設。目前已累計簽約意向入園企業32家,簽約面積超7萬平方米,預計今年10月陸續交付。
比大項目到來,更早布局的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搭建的便捷的交通網絡是威遠島與外界溝通的橋梁。靖遠橋、規劃中的東莞軌道交通9號線站點同步籌劃,將北連沙田鎮、南通沙角半島;加之多條向外輻射的高速公路與城市快速路,加速構建“1小時直達廣深”的便捷交通圈。
虎門大道南延線。
島內來看,虎門大道南延線、海戰館路北延線縱貫南北,內環島路(西段)橫跨東西,組成威遠島的“兩縱一橫”交通版圖。另外,海戰館路北延線、大學科技園南園啟動區配套道路、武山沙縱二路、威遠城市花園南側配套道路等道路建設正加緊推進,內環島路(大灣區大學段)、外環島路(西延線)市政工程、天培路、大灣區大學連接線工程計劃年內動工,威遠現代化產業園區(大學科技園北園)、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配套道路,中交濱海灣科創園周邊區域等一批新道路項目加緊謀劃中,昔日制約發展的“斷頭路”加速打通。
大學對區域價值的重塑案例不勝枚舉。以廣州大學城所在的小谷圍島為例,這座承載20萬大學生青春記憶的島嶼,已從昔日相對孤立的地理單元,蛻變為串聯城市發展的關鍵節點。
作為廣州城市戰略布局的核心落子,廣州大學城的意義遠超教育創新范疇:在空間格局上,其精準嵌入城市“南拓、東進”發展軸,強力推動城市空間縱深拓展。隨著十余所高校集群入駐,小谷圍島已形成產城融合的活力新城——高校與周邊科技園區、龍頭企業構建“學研產”生態閉環,創新要素正以大學城為圓心輻射滲透,成為驅動區域產業升級的智慧引擎。
《東莞濱海灣新區威遠島重點地段城市設計》科創布局。
當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的輪廓在威遠島漸次清晰,正如廣州大學城讓小谷圍島從地理孤島變身創新磁極,大灣區大學有望以知識溢出效應,推動威遠島從歷史地標向“產城學研”融合的科創島嶼躍遷,在濱海灣建設的浪潮中,書寫著大學與城市雙向賦能的新范式。
采寫:南都記者 梁錦弟
圖源:濱海灣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