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南端,有一座島嶼,它三面環海,椰風海韻,卻不止是“度假天堂”的代名詞。十年前,許多人對海南的印象還停留在椰林樹影、碧海藍天;而如今,當“自由貿易港”成為國家級戰略規劃,這片土地不再只是游客的短暫停留,而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將“生活、學習、就業”融為一體的起點。
在這里,就業不是遙遠的命題,而是島內每一個清晨的發生。在這里,有一所高校,正在將“教育”和“區域發展”結合成真正的成長路徑——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正是這樣一個故事的主角。
島嶼的轉型,托起青年的機會。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布。海南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規劃設定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自由貿易港,重點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和海洋經濟。這對島上的高校畢業生來說,不只是新聞,而是“實實在在的機會”。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地處三亞,是海南省重點建設高校之一,長期圍繞熱帶海洋、旅游、農業、跨境服務等核心產業設置專業方向。在海南整體人才結構相對緊缺的背景下,該校畢業生長期受到省內用人單位的青睞,尤其在三亞、海口、陵水、萬寧等沿海城市呈現“供不應求”的就業態勢。
根據《海南熱帶海洋學院202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該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1.46%,其中在海南省內就業的占比達72.83%,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就業路徑,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就業力,不靠“拼運氣”,而是“跟著產業走”。旅游管理、海洋資源與環境、水產養殖、酒店管理、會計學、跨境電子商務等專業,幾乎是為海南當前的重點產業“量身打造”。
以旅游學院為例,依托地處三亞這一世界級濱海旅游城市的地理優勢,學院與高校和科研機構、涉海類事業單位和涉海類企業單位等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學生從大二開始進入企業實習,大批同學在實習期即被“預定”。
依托三亞區位優勢,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化交流合作優勢日益彰顯。作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更是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實習期被酒店人力資源部直接錄用,后續成為中層管培生的同學不乏少數。同學們說:“在熱海院學得專業知識,不是停留在課本上的,而是和三亞的酒店一線、旅游運營系統實時接軌。”
而在水產與海洋專業中,學生不僅服務于傳統漁業升級,更有大量人才流向南海海洋研究、智慧漁業、近岸生態修復等新興領域。愛海憐農的熱海院學子們積極參與到具體的建設中,學校創立并成功舉辦3屆“全國水產南繁種業發展論壇”,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水產種業發展交流平臺;開展全國性海龜救護保育工作,近年累計救治活體海龜586只,協助將已經康復的活體海龜放生503只近三年。
同時,該專業畢業生中有超過70人簽約海南大學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科研平臺,實現“科研類就業”向地方服務轉化。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將“服務地方”寫入了發展戰略,而它也確實以一種近乎“契合型”的方式與海南產業共建共生。首先,學校與包振民院士、蔣興偉院士、朱蓓薇院士設立工作站,多個省部級水產試驗場、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平臺。通過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創新創業學院建設,構建了“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培育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為服務國家海洋事業貢獻熱帶海洋特色解決方案。學校還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簽訂合作協議108份,開設海南省首個“中國—奧地利旅游管理項目”,培養優秀學生百余人。這樣的制度創新,讓“在校學習”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一場面向真實市場的預演。正如一位用人單位所言:“海南熱海的學生不是最耀眼的,但是最實用的?!?/p>
有人問:一所學校的“就業好不好”,到底意味著什么?
答案可能并不在數據本身,而在于這所學校是否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角色——既是人才的起點,也是區域發展的助推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正在以一種踏實的方式,為海南構建本土人才鏈,也為萬千青年提供一條“可落地、可持續”的成才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