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90年代初期,英國遠東艦隊在遠東地區的實力最強,遙遙領先于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也強于沙俄遠東艦隊。但是,隨著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拿到巨額賠款的日本向英、法、德訂購了十多艘主力艦(“六六艦隊計劃”),其海軍實力迅速增長起來。同時,沙俄為了對付日本這個潛在敵人,也在大幅提升其遠東艦隊實力。對比之下,英國遠東艦隊實力逐漸不夠看了,為了增加遠東艦隊實力,英國新研制了“老人星”級戰列艦。
“老人星”級戰列艦
“老人星”級戰列艦比較特別,噸位上比英國海軍的一等戰列艦“君權”級和“威嚴”級要小,但比英國海軍的二等戰列艦“百夫長”級和“聲望”級要大。火力上則擁有一等戰列艦的火力,配備4門305毫米主炮和12門152毫米速射炮,而二等戰列艦只有4門254毫米主炮和10門152毫米速射炮(早期10門120毫米速射炮)。英國人為什么要設計這么一款戰列艦呢?英國海軍當時有8艘“君權”級和9艘“威嚴”級一等戰列艦,派個5~6艘去遠東不就行了?
這里要提一下從歐洲部署艦隊去遠東的航線,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條是好望角航線,另一條是蘇伊士運河航線。好望角航線是從歐洲出發,經過大西洋,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繼續向東,最終到達亞洲各國。蘇伊士運河航線得益于蘇伊士運河的貫通,該航線成功連接了地中海與紅海,大大縮短了歐洲到亞洲的航程。好望角航線的優點是船只噸位不受限制,但是費時;蘇伊士運河航線周期短,但是船只噸位受限。蘇伊士運河在沒有經過改造前,是不能通航吃水太深的船只,即吃水最好不超過8米,而像“君權”級這樣的一等戰列艦顯然超標了。
“老人星”級戰列艦線圖
英國雖然研制了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的二等戰列艦,但是火力偏弱,無法跟日、俄兩國的配備305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對抗。所以英國需要研制一款既擁有一等戰列艦火力,同時還擁有二等戰列艦快速部署能力的戰艦,這便是“老人星”級戰列艦。為了擁有快速部署能力,“老人星”級不僅在噸位和吃水上受到嚴格限制,還采用了不少新技術來保障。例如動力系統上,“老人星”級采用了水管鍋爐(英國第一型采用該鍋爐的戰列艦),水管鍋爐可以提供更高的功率和更大的經濟性,這對長期駐守海外、缺乏補給點的艦只很重要。再如裝甲防護上,為了在防護與裝甲總重量上平衡好,“老人星”級采用了最新式的克虜伯裝甲,雖然主裝只有6英寸,但可以抵御中遠距離305毫米艦炮轟擊。
PS:其實法國比英國更早應用水管鍋爐,但是法國人的技術不行,早在甲午戰爭前夕給日本海軍設計“松島”級防護巡洋艦時就使用了水管鍋爐。但是由于技術不過關,“松島”級的航速和續航力大打折扣,算是被法國人坑了。
“威嚴”級戰列艦
“老人星”級戰列艦主要性能:艦長131.1米,寬22.6米,吃水7.9米,主炮塔裝甲厚203毫米,指揮塔裝甲厚305毫米,舷側裝甲帶厚152毫米,甲板裝甲厚51毫米,標準排水量12950噸,滿載排水量14320噸,艦員編制750人。動力為2臺三脹式往復蒸汽機,15400馬力,雙軸,航速18.3節,續航力4500海里/10節。配備4門305毫米/35倍徑主炮,2座雙聯裝,各有一座主炮塔在艦艏艉布置。12門152毫米/40倍徑速射炮,其中8門安裝在炮廓中,另外4門安裝在甲板上。另有10門76毫米/40倍徑速射炮,6門37毫米速射炮,4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水下)。
“老人星”級一型六艘,具體是“老人星”號、“哥利亞”號、“海洋”號、“光榮”號、“怨仇”號和“阿爾比翁”號。六艘“老人星”級戰列艦服役后,陸續被派往遠東地區執行任務,直至日俄戰爭結束(估計要是日俄大海戰日本海軍輸了的話,英國遠東艦隊要下場了)。1905年,英國根據1902年英日同盟的有關約定,撤走了位于遠東的所有主力艦,所有的“老人星”級戰列艦被調回歐洲,用來對付新崛起的德國海軍。
水兵在主炮塔前合影
順便提一下“老人星”級的首艦“老人星”號,該艦在1914年12月參加了對斯佩艦隊(德國遠東艦隊)的戰斗。當時“老人星”號擔任斯坦利港外警戒巡邏,發現了前來偷襲的斯佩艦隊,立即用305毫米主炮對其射擊,加上港口內停泊有兩艘“無敵”級戰列巡洋艦,斯佩艦隊被嚇得掉頭就跑。但結果被航速更快的“無敵”級追上,最終斯佩艦隊慘敗、幾乎被全滅(只有一艘輕型巡洋艦逃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