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武器怎樣?看到這個問題,不少小伙伴肯定要說了,那自然是裝備精良啊。正面戰場,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嗎?就是在《亮劍》里頭,繳獲到日軍一些裝備,也足夠李云龍高興一陣的。新一團,獨立團,這些強悍的隊伍,不少裝備也都是繳獲日軍發展起來的。
話是這樣說不假,不過這個問題是相對的。對于當時我國軍民來說,日軍的武器裝備無疑是相當精良。即使是中央軍的德械師,也要吃敗仗。可是在二戰時候的美軍看來,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亮劍》中,李云龍很少吃過日軍的虧,山本一木是為數不多的厲害角色。其堅持的特種作戰在大楊村曾讓孔捷吃了大虧,為此被降職處分,差點去喂馬。日軍參謀長聽完戰報,特意看了一下山本的特工隊。
當時問了一句:這些人都是德式裝備?山本回答,非也,美式裝備M3沖鋒槍。
聽完,日軍長官感嘆一聲。由此可見,在日軍眼里,德式裝備比自己好一些,美式裝備遠在自己之上。縱觀二戰戰場,日軍三八大蓋,王八盒子,迫擊炮之類武器確實名氣不小,零式戰斗機也曾讓盟軍空軍吃了不小的苦頭。可是隨著美軍之后武器研發的跟進,這些都成了昨日黃花。解放戰爭時期,領教了國軍美式裝備的榴彈炮,李云龍都嚇了一跳。原本以為日軍山炮夠厲害了,誰成想山外有山。
于是乎,美軍看不起日軍裝備,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讓人意外的是,日軍有一件武器,還是贏得了美軍的較高評價的,那就是八九式擲彈筒。
閑話少說,先上圖:
圖中顯示,所謂八九式擲彈筒,有些其貌不揚。外表看起來跟以前的打氣筒似的,長短也與人的前小臂差不多。學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畢竟日軍王八盒子的學名還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呢。可是說起手炮,小炮,八九式擲彈筒就不那么陌生了,這些都是它的綽號。
歷史上,日軍八九式擲彈筒在1929年研制成功定型生產并且裝備部隊。由于是日本神武紀元二五八九年,故而命名為八九式擲彈筒。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巧不起眼的構造,其性能卻不容忽視。
八九式擲彈筒優點很多,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射角大,彈道彎曲。在殺傷隱蔽在工事隱蔽物之后的目標時候很有效果。射程和威力,也彌補了中口徑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白。
便于攜帶、操作方便、殺傷效果好,極其適用于山地作戰。美軍聲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中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言下之意,也就這一件兵器,美軍還看得上眼,其余的,也就不說了。整個二戰時期,也就德軍和日軍裝備了擲彈筒,德軍方面性能較差,日軍八九式擲彈筒可讓美軍吃了不少苦頭。
太平洋戰爭,飛機轟炸炮火交鋒,日軍不是美軍的對手,可是退守之后的日軍采用坑道戰夜襲戰,美軍重武器難以發揮作用,只能步兵逐步清掃據點。日軍坑道四通八達,擲彈筒機動靈活,一個小組打幾下就跑,美軍反應不及,又缺乏與之對應的近距離武器,經常被隱蔽在工事之后的日軍利用曲線彈道殺傷。
鮮明的例子就是,硫磺島戰役,每平方公里美軍傾斜了炮彈1200多噸,自己仍然傷亡近三萬人。沖繩戰役,美軍又傷亡近7萬人。最后不得不使用了原子彈的,如此傷亡,日軍擲彈筒也就被美軍記下了。
其實說起來,八九式擲彈筒也是有致命缺陷的。沒有類似迫擊炮一樣的精準瞄準器,射擊時候主要依靠經驗和感覺,運氣成分較大。八條右旋膛線,炮身過短,炮彈經過的膛線距離也就很短,發射角度只能手扶控制,拉動發射瞬間,對精度又是不小的打擊。二戰結束之后,八九式擲彈筒就被淘汰了,可是不影響它曾經的名氣和戰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