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自閉癥男孩濤濤放學回家,突然問媽媽:“為什么他們都說我是傻子?”
這個問題像一把鈍刀,扎進了一位單親媽媽的心里。
從幼兒園被勸退、被同學孤立,到轉入特教機構后依然面臨歧視,濤濤的成長路上充滿了“不一樣”的標簽。
作為母親,她始終在猶豫:
該不該告訴孩子他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又該如何解釋這種“不一樣”?
口述 |濤濤媽
整理 | DeepSeek
編輯 | Zoey_hmm
我們不一樣
濤濤在特教機構和跆拳道興趣班的經歷,讓媽媽意識到,即便在相對包容的環境中,歧視依然存在。
去年,媽媽讓濤濤從普通小學轉入了特教機構。經過大半年的學習,現在每天放學回家,他總會興致勃勃地跟我分享其他小朋友的糗事:“今天小明又去喝廁所水了”、“老師批評小紅不聽話”。
雖然濤濤說不清具體學了什么,但能記得音樂課上的歌曲,能隨手拍出有規律的鼓點,課后寫作業時甚至可以給我講解做題方法。
就在媽媽為他的進步暗自欣喜時,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即便在特教機構,也有孩子用“傻子”這樣的詞匯傷害他。
濤濤在跆拳道興趣班上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因肌肉力量弱,濤濤拿不穩靶子,合作的孩子嫌他“拖后腿”,討厭他。肌肉力量弱,導致最簡單的踢腿動作對他來說都非常不容易,也被同學們嫌棄“不好好學”。
有一次濤濤哭著說不想去上跆拳道興趣班,追問之下他對媽媽哭訴,“有人踢我,他們的媽媽說不讓他們跟傻子玩……”
媽媽蹲下身問濤濤:“你覺得你是傻子嗎?”濤濤搖頭:“我不傻。”媽媽緊緊抱住他:“對,我們不傻……”
可心里明白,孩子已經隱約察覺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從被勸退到確診
濤濤的“不一樣”早在3歲時就已顯現,但媽媽一度忽略了問題的嚴重性。3歲入園后,濤濤的問題開始凸顯。老師反映他總是獨自玩耍,對集體活動毫無興趣,喜歡翻抽屜、在地上爬來爬去,常常拿小朋友的東西,甚至多次獨自跑到操場上。
多次溝通無果后,園方向濤濤一家發出了勸退通知。帶著滿腹疑問,媽媽帶著濤濤前往北京求醫,醫生診斷結果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疑似自閉癥。
由于對自閉癥認知的匱乏,媽媽忽略了“疑似”兩個字的重量,只關注了注意力缺陷多動,簡單地拿了醫生開的藥就回了家,錯過了早期干預的黃金時期。
那時的她天真地以為,只要換一個更好的幼兒園環境,濤濤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入園后起初的幾個月還算平靜,直到一位注重幼小銜接的新班主任上任。
這位老師十分看重課堂紀律,她不斷向濤濤媽媽投訴孩子“不守規矩”“影響教學”“這樣下去上小學怎么辦”。
每次接送孩子時,媽媽都能看到老師和其他家長愉快交流,唯獨對她只有無奈的嘆息。
中秋節游園會那天,媽媽、姥姥和濤濤一起制作了宣傳板。濤濤期待能得到老師的肯定,然而老師張口卻說:“你看看,姥姥和媽媽為你付出那么多,你為什么不能遵守紀律、好好學習?”
那段時間,老師的緊急電話成了家常便飯:“濤濤又跑出教室了!快過來!”
盡管家人反復教導,濤濤每次也都承諾會改正,但一到學校就控制不住自己。
最讓媽媽悔恨的是那次失控——趕到學校時,濤濤正在上戶外課,但一想到他剛剛又“擅自跑出教室”,積壓多日的疲憊和焦慮涌上心頭,她快步走過去,一把將濤濤拉到旁邊,連踹帶罵,責備他不該亂跑。
最終,在持續的壓力下,他們不得不選擇離開這所幼兒園。
接連的不順讓媽媽意識到,濤濤的問題可能不只是調皮。她開始在網上購買大量書籍,惡補“自閉癥”的相關知識。
了解得越多,她發現濤濤的表現越符合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特征,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之前治療多動癥的藥物效果甚微。
為了讓濤濤能上小學,媽媽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居家干預。
起初,濤濤連簡單的句子復述都困難,在無數次崩潰后,媽媽學會了調整期望,用鼓勵代替責罵。慢慢地,濤濤從一句話都說不完整,到能夠朗讀整篇文章。
在他們的努力下,濤濤順利升入普通小學,卻沒想到,那才是更艱難的開始。
渴望朋友卻總是被孤立
濤濤渴望朋友,卻屢屢受傷。
在60人的班級里,濤濤顯得格格不入。
他聽不懂課堂指令,常常在數學課上突然跑出教室,或是在座位上像彈簧一樣竄來竄去。
他會模仿其他孩子的壞行為——看到有人吐口水,他就跟著吐;有人扔課本,他也笑嘻嘻地扔。
濤濤分不清對錯,也不懂適時停止“壞行為”,學校要求媽媽陪讀。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深深感受到他的無助和孤獨。陪讀初期,幾乎每天都有小朋友來告狀:
“阿姨,濤濤又撕我本子了!”“阿姨,他踢我凳子!”“他把鼻涕抹在我書包上!”
漸漸地,班上的孩子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成績優異的孩子總是皺著眉頭躲開濤濤;而那些同樣調皮的“差生”則覺得他傻里傻氣,不愿意和他玩。
最讓媽媽心痛的是,即便被推倒在桌角,額頭磕出淤青,濤濤還是會拍拍褲子,繼續湊上去想要一起玩。
周末在小區里,是另一個讓他受傷的地方。
小區里有許多和濤濤同齡的孩子,起初他們會叫他一起玩,也會分零食給他。但這種接納往往很短暫。
當濤濤想要第二塊餅干,或者不按順序排隊時,孩子們就開始疏遠他。
總有一個孩子先說“咱們都別跟他玩了”,其他人就跟著起哄。濤濤似乎察覺不到這種排斥,仍然追著想加入他們,結果往往是被欺負。
有一次,濤濤在樓下騎車,幾個孩子故意攔著他——前面有人擋路,后面有人拽車,最后還把他推倒在地,將飲料從他頭上澆下去。
媽媽在陽臺上看到這一幕,連忙下樓把他接回家。
但在濤濤的眼中,他不明白為什么剛才還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突然變成這樣。他仰著小臉問媽媽:“媽媽,為什么他們都不跟我玩?”
該不該說出真相
隨著濤濤逐漸長大,他開始頻繁地問媽媽:“為什么別人不和我玩?”“我是傻子嗎?”……
在他們生活的小縣城里,人們對特殊兒童的認知仍然有限。作為母親,她內心充滿矛盾:既希望孩子能了解真實的自己,又擔心過早貼上“標簽”會傷害他敏感的心靈。
她常常思考:
①是否應該告訴濤濤,他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②該如何解釋他的“特別”,才能讓他既不自我否定,又能理解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③在這個還不夠包容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幫助他建立真正的自信?
她渴望得到有經驗的家長和專業人士的建議,為濤濤,也為自己,找到一條更清晰的路。
針對濤濤的情況,大米和小米高級督導仇怡旻提出了以下專業建議:
對于像濤濤這樣認知理解能力較好的孩子,建議坦誠溝通。
當孩子主動提出“為什么他們不跟我玩”或“為什么他們說我是傻子”時,說明他已經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長期回避可能讓孩子更加困惑,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注意:如果孩子的認知能力尚不足以理解抽象概念,或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家長不必急于解釋“自閉癥”這類專業術語,可以等到他具備相應理解能力后再進行適當引導。
這是一個需要謹慎處理的敏感話題,建議采用“社交故事”的方式,通過個性化的圖文繪本幫助孩子理解。
從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地方引入
先列舉家人或朋友間的差異,比如:“舅舅頭發比較少”“媽媽耳朵會動”“爸爸唱歌跑調”,讓孩子明白“不同”是普遍存在的。
再引導孩子思考:“你和別人也有一些不同,醫生稱它為‘自閉癥’,但這不代表你不好,就像舅舅頭發少也不影響他是個好舅舅。”
用平和、積極的語氣溝通
避免讓孩子覺得“不同”是缺陷,而是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提前規劃出行路線,預留充足時間,攜帶準考證、身份證可以通過繪本、動畫或實際例子,讓孩子更直觀地理解。
建立可視化的成長檔案,比如:
記錄孩子的點滴進步,比如學跳繩的過程:從完全不會甩繩 → 能甩一下 → 能連續跳3下、5下……
制作專門的成長記錄手冊,讓孩子參與記錄,增強自我認同感。
分解大目標為小步驟,避免設定過于宏大的目標,而是將任務拆解成孩子可以逐步完成的小挑戰。
每次進步都給予具體表揚,如:“今天你比昨天多跳了2下,真棒!”
通過以上方式,濤濤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在家長的陪伴和鼓勵下,逐步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