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叫“小樹醒來去散步”的網(wǎng)友,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分享了她32歲裸辭,失業(yè)在家四個月的心里話,該話題還上了熱搜,引發(fā)一眾打工人的共情。
阿長將其口播內容簡單整理了下:
作者裸辭失業(yè)在家四個月,跟大多數(shù)人平常一樣,先去旅游放松,中途也陸續(xù)接到一些面試和電話,但都沒有合適的崗位,就感覺到不太對都說今年形勢嚴峻,沒想到崗位這么少。
她覺得這樣繼續(xù)下去肯定不行,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就想明白一件事:
“我今年已經(jīng)32歲了,如果繼續(xù)打工,最多再上幾年班,到時候可能還是會面臨失業(yè)的風險,進入到失業(yè)的狀態(tài),到那個年紀的時候,自己怎么扛過去?”
她也坦承,這些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就想明白的,而是她在失業(yè)后這段經(jīng)歷,讓她意識到:只要在上一天班,只要還在逃避去思考,自己核心價值是什么,最終要靠什么方式來賺錢;只要還逃避去思考如何真正投資自己。還是只想上班,走這條簡單舒適的路,那么最終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節(jié)點,重新面臨現(xiàn)在的困境。而那個時候就會更糟糕,她甚至覺得當下32歲都已經(jīng)覺醒得有些晚了。
于是,果斷刪除卸載了所有的招聘軟件和應用,決定不再上那個破班了,也不再為任何老板打工,從今天開始只為自己的成長和熱愛努力,做自己的事業(yè),做自己人生的CEO。
其實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晚上躺在床上,腦子里規(guī)劃了無數(shù)條不一樣的路,可早上一睜眼,還是乖乖走回了原來的軌道。而敢把想法付諸行動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
而這個話題,其實前兩年的阿長,在大廠的一位同事強哥,跟我也探討過,他從小米手機營銷崗加入我們團隊,也一直在思考職業(yè)轉型的問題:
- 他當時也問過我,如果我們繼續(xù)打工的話,還能工作幾年?除了每個月拿固定的工資,還能收獲什么?
后來小米汽車等入局后,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卷,我們集團的業(yè)務,雖然整體增長了,但也受到了沖擊,內部也開始了戰(zhàn)略收縮,看著身邊很多同事,包括一些大客戶總監(jiān)VP,也是說裁就裁了,就特別有感觸。
那段時間,阿長也深度意識到,打工,終歸并不是出路。哪怕是在大廠,在任何地方,其實也并不保險。
所以,工作之余,也見了許多朋友,有大廠的品牌,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高管,也有以前的同事,即便是他們,原來,也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充滿焦慮、迷茫
于是,就有了舒適圈外,誰也無法躲過中年危機,何不一起探索舒適圈外的世界?
也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
很多人說上班辛苦,可仔細想想,上班其實是最輕松的—— 它不用承擔太大的風險,至少能保證基本的生活,甚至即便在一家公司干不下去了,也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再繼續(xù)找工作,繼續(xù)不停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去做一些低廉的,以時間和體力來換取報酬的方式。
但這兩年的形勢,讓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崗位越來越少了,自己的競爭力,越來越弱了,尤其隨著AI的爆火,以及經(jīng)濟周期的下行,發(fā)現(xiàn)拍拍屁股走人后,想要再找到同樣待遇的崗位,好像更難了,而這很可能跟你能力呀,專業(yè)呀,經(jīng)驗呀,無關。
這個時候,大家才恍然,原來賺錢和上班,真的是兩碼事。就像有人說,哪怕一天工作 12 個小時,其實也是在 “偷懶”,因為不用為方向和未來過度焦慮。
而真正的底氣,永遠來源于手中有糧,眼里有光,心有熱愛,源于不論面對任何困境和問題,都有Plan B。
35 歲的職場危機,像一座座大山壓在很多人身上。可生活是自己的,無論是選擇繼續(xù)上班,還是勇敢跳出舒適區(qū),只要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決定,都值得被尊重。
最后,阿長想說,人生短短幾十年,年輕的時光更是寶貴。不管你現(xiàn)在在做什么,都別忘了偶爾停下來,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畢竟,生活的答案,從來都不止一個。
與大家共勉。愿大家早日積極探索副業(yè),開啟個人事業(y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